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体积不一定比子女大,帝王不一定比臣属大,主人不一定比仆人大,甚至可能完全相反。但以社会地位论,以实际作用论,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处于从属地位。自然形态的大与小让位于理想的大与小,量的大小服从于质的大小。社会的等级观念转化为审美意识,变为艺术形象。这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社会伦理判断,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感知和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广泛运用对比手法 中国岩画所以生动感人,除去上述原因之外,广泛运用对比手法也是成功的原因之一。以形体而言有大小的对比、正侧的对比、高矮的对比;以形式韵律而言有方圆的对比、曲直的对比、动静的对比、繁简的对比、疏密的对比;以色彩而言有红绿对比、黑白对比。如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首先选择了最高大的颜色浅的黄白色陡峭崖壁作为画面,远远望去特别醒目,在浅色石壁上用红色作画,与周围的褐色石壁、绿色植物、山脚下湍急的碧水形成对比。穿着祭祀圣装的人们头顶明月,在这样的环境下举行宗教仪式,会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喧闹世界。在200 多米宽、40 多米高(指画面高度,崖壁通高230 多米),画满了人、兽、兵器、乐器等形象,密密麻麻,几无空隙,真有密不透风之感,但仔细分辨又会发现形象安排是密而不乱的。人物按内容被分画成若干组,每组都以一位军事酋长式的大人物为中心,大人物作正面蛙形舞蹈姿势,着羽状头饰、腰佩刀或剑,前面有犬。大人物周围是侧身或正身舞蹈人群,个头比大人物小得多,动态较轻松,少数能区分出男女不同性别,有的突胸鼓腹长发泄地,显系女性;有的著头饰。人群中有铜鼓、铜锣、羊角钮钟之类的乐器。画面内容安排是繁密的,而每个具体形象的处理又是极简练的,抓取人物舞蹈动作中最富特征的一刹那,以单色平涂剪影式画法处理,几乎省略了所有的细部,简练到不能再简的程度,但不失基本特征。远看,每个形象就是一个色块,单纯、整体、醒目,这样就造成了个体的简与整体的繁、个体的疏与全局的密的对比,丰富的内涵与简练形式的对比。
一双特殊的审美眼睛 生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各有自己的生活天地,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世界,因而有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的感知方式。万物有灵观念是原始人类观察世界的总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由此产生他们的感知方式的神秘性。我们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是可以理解的,可分析的。而原始人类囿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不可能对事物作出同我们一样的分析。原始人用与我们相同的眼睛来看,但用与我们不同的意识来感知。他们把周围的事物差不多都看作是神秘的,从不把事物的外表特征看作是单一的,而看作是内部结构与外表特征神秘的混合物,而且是受着一种神秘的外力的操纵。在原始文化遗址中常常出现陶祖,其真实意图不是表现生殖器本身,而是对男性的崇拜,是对生命现象的不可理解的神秘的猜测,是对生殖的祈求,是对生命、希望、发展等的憧憬。岩画中的兽蹄印迹(像女阴)也是生殖崇拜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大量的动物岩画,表面看画的是一只虎,一匹马或一只羊,其真正涵义是什么?我们并不能单凭直观印象加以判定,因为他们要表现的并非动物本身,而是它的暗寓意,诸如图腾崇拜、祈求牲畜兴旺等等。动物形象只是表达理想的一种媒介,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或出于敬畏、或出于祈求、或出于占有心理,使其在思想中成为实现愿望的筹码。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四周常画有狗的形象,目的也不是画狗本身,而是表示狗所代表的超自然的力量。文献记载,僰人普遍敬犬,犬在他们心目中是神圣之物,如同匈奴人把狼看作神圣之物一样。据《北史獠传》载,假如儿子杀了老子外逃躲避,"求得一狗以谢,母得狗谢,不复嫌恨。"足见狗在僰人心目中的地位。北方游牧民族也敬犬,《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云:"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属累,犹付讬也),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犬在这里成为护送死者魂灵的保驾神了。估计悬棺周围画狗的形象,也是作为死者魂灵的保驾神的。在北方岩画中偶见狼的形象,多被表现得很机警,如青海刚察黑山舍布棋沟岩画中有一狼的形象,侧首竖耳,斜视远方的猎物,作欲扑未动的姿势,非常生动。究其本意,恐怕也不是为了描写狼本身。狼在北方猎牧人心目中被视为神物,甚至被看作本氏族的祖先。在匈奴族中很早就流传着狼与人合而生子,或国王生子被弃之于野,"狼往乳之"而成人的传说。《史记·大宛传》引张骞的话说:"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鸟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单于以为神,而收长之。"后来终于当了乌孙国王。《魏书·高车传》记载得更为具体,其中说单于生了两个女儿,姿色出众,单于不肯将之嫁人,"将以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建一高台,置二女其上。至第四年,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嘷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便下到地穴与狼合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事当属无稽,但它说明了狼在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地位。狼体小,行动灵活,专以家畜为敌,不仅伤害羊,有时还能合群袭击马、牛、骆驼等大牲畜,直接威胁到牧民的生活。人们谋生不易,祈求狼的保佑便很自然。祈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攀亲戚、施贿赂,甚至把它奉为自己的远祖,以为这样即可化害为益了。岩画中狼的形象不一定就是图腾崇拜,但从那特殊的神态来看,可以认为作者是带着类似的感情进行创作的。
岩画中无数的动物形象,大多带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色彩,总感觉与真实的动物相比"似是而非",形象大都被改造变形,有的部分被夸大,有的部分被缩小,有的部分被省略,有的部分又是"无中生有"。众多的神灵像,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稀奇古怪。有的人物形象装束奇特,动作少见。对其寓意,有的已不得而知了,原因是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前人有着他们的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审美观念,有着一副不同于我们的特殊的审美眼睛。
中国岩画
中国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都有古代岩画。从内容来看,中国的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 画为代表,与中
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岩画有相似之处。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并绘有农作物。中国境内岩画的年代,还不十分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北方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地区,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中国西南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表现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作品技法以红色涂画为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主要反映人类与出海活动有关的事件,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术。目前大多数发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岩画,很多是古代少数民族艺术家的创造。
中国北方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相继居住过的少数民族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只留下一些岩画的遗迹,散落在悬崖峭壁和荒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