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煦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1918年4月14日,福熙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就任协约国盟军总司令。5月2日,这个权力扩大到意大利战线。至此,联军指挥权完全统一,为协约国迅速走向全面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煦就任西线联军最高统帅后,很好地协调了联军间的行动,使之融为一体,顶住了德军从1918年4月9日开始的四次进攻,德军伤亡达80万。之后,德军力量耗尽,丧失了进攻能力,轮到福熙采取行动了。 首先,福煦把矛头对准德军防线的三个突出地带:马恩河、亚眠和圣米耶尔。他认为,拔下这三颗钉子,德军的防线就会崩溃,对联军的最后威胁也就消除了,同时还为大反攻扫清了道路。

1918年7月18日,以法军为主力的联军开始向马恩河地区德军的环形防线发动进攻。

1918年8月6日,战斗胜利结束,德军退过了维尔河和埃纳河,再也威胁不到巴黎了。为此,福煦被法国政府授予元帅衔。两天后,由英军担任主攻,很快结束了亚眠战役,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称这一天为“德军最黑暗的日子”。但德军的悲剧并未结束,1918年9月12日开始,美军用不到30个小时的时间,又在圣米耶尔战役中获胜。

这时,协约国军队既占有人力优势,又掌握着充分的主动。福煦不给德军以喘息的机会,毫不迟疑地发动了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以夺取包括奥尔努瓦和梅济埃尔两个重要交通枢纽的狭长地带,截断德军的退路。德军在这块生死攸关的地方修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福煦动用了220个师(其中60个后备师)。

他的口号是“人人作战”。战斗从1918年9月26日开始,两天后兴登堡防线即全面崩溃。德军开始从几乎全部的法国领土和部分比利时领土上撤出,战斗转化为激烈的后卫战。到10月底,德军再也打不下去了。德国的盟国一个接着一个垮台,国内政局激烈动荡,很快爆发革命。

1918年11月7日,德国派出要求停战的代表,翌日到达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 福煦傲气凌人地对德国人说,你们来干什么?德国谈判代表团团长答道:“想听贵方停战建议。”福熙答:“停战建议?我们没有。我们还有余力,我还想打下去。”

他对德国投降条款很不满,认为德国保留了实力,所谓的德国投降书不过是二十年的停战协议。不过这真是一语成谶了。

三国元帅

大战结束了,协约国取得了胜利,福煦也成为战争的英雄。英国和波兰都授予他元帅称号,他还被选进法兰西科学院。

战后,福煦在法国对外政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属于以克列孟梭和彭加勒为代表的强硬派。

法国对战败国德国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掠夺和复仇主义性质。福煦在主持协约国对德延长停战协定谈判时,曾提出要求德国交出百分之五十的机器,交出波兹南、中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和上西里西亚的全部。在巴黎和会上,福煦是以克列孟梭为首的法国代表团中主要成员之一。他支持克列孟梭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这种过苛的条件不仅引起德国的抵制,也引起英、美的不满,他们不愿意德国过分削弱带来的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局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俄政权遭到一切帝国主义的仇视。福煦是反苏武装干涉的倡导者之一,1917年12月,英法召开干涉和瓜分苏俄的秘密会议,并达成协议,福煦是法国谈判代表,巴黎和会前夕,他建议组织反苏远征。在巴黎和会上,他叫嚣“红色危险”威胁波兰,尽管他仇视德国,但在武装干涉苏俄时宁愿利用德国的力量。在对苏武装干涉过程中,福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1923年1月,彭加勒政府借口德国没有按期支付赔款,悍然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福熙是这一行动的积极支持和策划者之一。1928年,英苏关系紧张时,福煦参与喧嚣一时的反苏宣传。

1929年3月20日,福熙于巴黎逝世,被安葬在圣路易教堂拿破仑一世的墓旁。

大事年表

1881年晋升少校,在参谋部三局任职。

1887年,福熙毕业于法国高等军事学院。

1895年在高等军事学院读研究生。

1896年~1900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授。

1900年晋升中校。

1908年~1911年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1911年晋升中将,调任第13师师长。次年升任军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法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法军总参谋长,战争后期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对协约国最终战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起了重大作用。

1918年8月获法国元帅军衔。

1919年起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

个人作品

斐迪南·福熙的主要作品有《战争原则》、《战争指导》等。

人物评价

福熙具有超凡的军事协同组织能力,他成功地指挥英法

美等协约国部队取得了对德国最后决战的胜利,也为未来战争中多国联合部队的统率、组织和作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虽然他因崇尚进攻而受到批判,但正如他在1914年8月在阿登河磨朗日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在最后胜利中所显示的那样,他的理论并非如此简单,他在战后的书籍中表示,制定17号计划的朗格梅松上校误解了他的精神。另一方面,福熙则以顽固坚持反苏政策和复仇主义而遭到历史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