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生于柏林。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1913年入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副官和师作战科长,参加东、西两线作战。1934年任第3军区参谋长,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

1939年9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德波战争。10月调任西线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装甲部队经阿登地区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为希特勒所采纳。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作战。翌年7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晋元帅。8月率部转战列宁格勒。11月奉命救援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未果。1943年2月对苏军发起反攻,再克哈尔科夫。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1944年3月被解职,1945年被英军俘获。1949年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并成为其名誉参谋长。 1973年卒于慕尼黑附近的伊申豪森。 著有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士兵的一生:1887-1939》。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1887年11月24日,曼施泰因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柏林,刚出生时,又名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温斯基,出身在名门贵族,是炮兵上将爱德华·冯·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

1910)的第十个孩子。曼施泰因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和步兵上将乔治·曼施泰因(1844-1913)结婚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子嗣,所以曼施泰因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泰因刚出世不久,莱温斯基就给老曼施泰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曼施泰因不仅仅其父是普鲁士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他的伯父。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泰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到18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六年时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泰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 zu Fu?)。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

1913年,曼施泰因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1914年,晋升为中尉。同年,曼施泰因又回到近卫步兵第3团,不久后担任近卫第2后备团的副官。

牛刀初试

1914年曼施泰因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当时正值一战爆发,他担任第2近卫预备团中尉副官。战争期间曾先后在比利时、东普鲁士、波兰作战。还担任过参谋长、骑兵师作战科长、步兵师作战科长。得到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霍亨索伦王室勋章。1915年,曼施泰因晋升为

上尉。

1918年,战争结束后的曼施泰因参加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担任连指挥官。曼施泰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20年代,他参加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共和国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1920年晋升为连长,1922年晋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且在总参谋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直到1933年纳粹党篡夺权力,结束了魏玛时期,德国开始扩充军队,破坏《凡尔赛条约》。1927年,曼施泰因晋升为少校。由于访问过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曼施泰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1932年,曼施泰因晋升为中校,次年晋升为上校。1935年,曼施泰因进入德国陆军总参谋部。1936年10月,他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部长,随后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总参谋长,开始接触德国陆军的高层决策机构。1938年4月,曼施泰因担任第18步兵师师长。1939年4月,曼施泰因晋升为中将。

闪击波兰

1939年8月18日,曼施泰因调任南方集团军总部的参谋长,司令是龙德施泰特上将,准备实施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Operation Fall Weiss)。在这里,他和龙德施泰特的作战处长衮特·布鲁门特里特上校一起制定作战计划。龙德施泰特采纳了曼施泰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将南方集团军的主要装甲单位集中到瓦尔特·冯·赖歇瑙上将率领的第10集团军,以求得决定性的突破,从而在维斯瓦河以西包围波兰军队主力。其他两个从属于南方集团军的军团,威廉·李斯特上将率领的第14集团军和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的第8集团军,则负责在两翼支持赖歇瑙的装甲突击力量直捣波兰的首都华沙。

私底下曼施泰因对于进攻波兰并不是特别热心,他认为波兰作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缓冲区更好,而且他也担心进攻波兰将会导致盟国进攻,从而将德国拖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在德占区,南方集团军集群于1939年9月1日顺利发起进攻。第10集团军的装甲兵部队追赶上了撤退的波兰人,使他们来不及建立防线,第8集团军在他们的侧翼,防止分散的波兰军队在罗兹、拉多姆、波兹南地区集结,形成比较联贯的军队。按照原计划,南方集团军应该首先向维斯瓦河直进然后转向华沙,鉴于战场形势的变化,曼施泰因和龙德施泰特决定在拉多姆地区对波兰军队进行合围。包围取得了成功,清除了从南部到华沙的成规模的抵抗力量。

调头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曼施泰因以参谋长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影响,为德军进攻法国战役规划了以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架构,此计划为德军装甲集群主力配置在北方的A集团军群,目的是攻占法国北部的广大临海土地,以准备跟英国作战(当时德国各高层军官并不认为可以在西线战场上得到决定性的胜负来击败法国,与其去强求那不可能的幻想,不如以局部胜利为目标,因此才打算效仿施里芬计划),其正面强攻比利时和荷兰,跟英法主力硬碰硬。但曼施泰因认为: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居然无法制定出更好的计划,而还要去仿照前人的计划。因此他修改了此计划,主张应将装甲集群主力配置在南方的B集团军群,穿越阿登山区,由后方截断孤立的英法主力军队。

他的计划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尔后由于一架联络飞机失事迫降于比利时,机上的军官以及进攻计划被比利时所截获后转交英法,引起了总参谋部的震动。在经过多次努力提交计划的情况下,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接见中他向希特勒介绍了自己的计划, 进而得到了在军事上爱冒险的希特勒大大赏识,并且被付诸实施,德军最终得到极大成功,装甲兵部队一路直冲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只好沿海路撤回到英国,也注定了法国的溃败。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并不像大家所想像的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实际上法军无论从人数还是坦克数量上来讲都多于德军,但德军通过集中装甲集群的力量,在拥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富有冲劲的将军的前提下,最终得到了极大的成功,以闪击战一举打垮了法国。此时曼施泰因只担任第38军军长进行追击残余法军的工作,被明升暗降的挤出了总参谋部。

进攻苏联

1941年,希特勒转向苏联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300万德军分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向苏联进攻,曼施泰因此时终于如愿以偿指挥一个装甲军,曼施泰因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军长,他率领的第56装甲军在开战后的4天内,冲入苏联境内达200公里的进度,打得苏军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