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201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宁都县凌云山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有湛田和石上的温泉、大型人工湖团结水库等休闲度假场所;有以“植物宝库”闻名的凌云山自然保护区;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水口塔、始建于唐末的孙中山先生客家始祖孙誗墓,邱氏家庙、田埠东龙村等一批古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旧址、以及“反围剿”纪念馆等。

本地特产

优质稻、灰鹅、茶油、白莲、脐橙、金柑、香菇、三黄鸡、无籽西瓜、“三笋”头,

“中华金桔王”饮料、“宁”酒,野人牌矿泉水,珍穗牌大米、宁宝米粉、翠微牌精淀粉、藕粉、薯粉、小布岩茶、韶琳茶、大沽白毫茶、武华云雾茶、凌云山白茶,组合机床、镗磨缸机、翠微红月子茶、蛋菇汤、宁都三杯鸡、宁都精制红薯淀粉、中华神菇-- 茶树菇、宁都肉丸。翠岗牌松香、胶合板、草席、印花床单、皮便鞋和皮制劳保手套等40多种。其中:小布岩茶多次荣获全国名茶称号并获国际金奖,韶琳毛峰获2006年江西省名茶评比金奖,2007年“中茶杯”全国评比一等奖,2010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2011上海世博名茶评比金奖。中华金桔王荣获94中国林业部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宁”牌酒在95年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上获国际金奖,宁宝米粉获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许多产品如皮便鞋、劳保手套、宁宝米粉、印花床单、翠微牌精淀粉、薯粉均出口远销东南亚、中东和欧美等地。

1、杂交稻种:宁都是江西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且以秋季制种为特色优势,年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提供早、中、晚杂交稻种3000吨左右。实行生产、繁育、精选、包装销售产业化经营。
  2、通心白莲:又称子莲,是宁都传统农产品。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是江西省白莲种植大县之一。栽培品种主要是太空1号,2号和36号,具有个大、色白特点,富含淀粉和多种氨基酸,属膳药两用食品。具有养心、益肾、补脾等功能,也是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年上市鲜莲10080吨或干莲3600吨。
  3、无籽西瓜:西瓜是宁都的传统农产品,现栽培品种以花皮无籽和青皮无籽系列为主,圆形或高圆形,单个重5~7公斤,果肉红色,汁多味甜,中心糖11~13度,口感极佳,果皮薄且坚韧,耐贮运。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年均上市约8~10万吨。
  4、草席:是现代家庭美观保健的床上用品。全县席草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加工设备近900台(套),生产普通草席、中高档草席系列产品30余个,产品具有双面如一,平整光亮,草色青绿,舒适耐用,美观大方,设计新颖等特点。年产量1000万条,已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是江西省最大的席草生产加工基地。
  5、花菇:主产于宁都县肖田、东韶和小布三乡(镇)群山之中。其肉质鲜嫩,甘美肥厚,香味浓纯,菌伞匀称,菌盖龟裂有皱,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和保健功效,年产量10吨左右。
  6、精制红薯淀粉:以优质鲜红薯为原料精制而成,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和漂白剂,质地洁白、纯净、卫生,口感细腻,味道鲜美,保持了红薯原有营养成份及保健功能,是制作高级粉丝、冰雪糕、肉丸的上好原料,也是各种面点,快餐食品的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医药等领域,年产量10000吨以上。
  7、蘑菇:又名双孢蘑菇,2003年秋引进试种,获得成功,2005年全县蘑菇种植面积已达25万平方米,产鲜菇3750吨,主要用于生产蘑菇罐头。计划2006年发展到100万平方米,产量15000吨。
  8、中药材:宁都是赣州市十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县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亩,居全市第二。主栽品种有黄姜、黄栀子、黄柏、茯苓、杜仲、吴茱萸、瓜蒌、石蒜、药葛、金银花等。
  9、宁都黄鸡:系江西省家禽名贵土鸡品种之一,体小脚矮,母鸡尾羽呈佛手状下垂,具有羽、胫、喙“三黄”(因此俗称三黄鸡)及早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年出笼2000万羽以上,并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饲养。
  10、水产苗种:全县拥有年产5000万尾以上的鱼苗场13家,鱼种培育面积5000多亩,年产各类鱼苗13亿尾,在全省位列前茅。产品主要有:四大家鱼、鲤、鲫、鳊、鲴及加洲鲈鳜鱼、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新水花、春冬片,其中90%为早繁苗。
  11、圆吻锢鱼:俗称鮟子,个体小,善群体生活,以摄食水底腐殖质、碎屑为主,不与家鱼争食,病虫害少,容易捕捞,个体达到150-200克即可上市。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现有养殖(套养)面积3万多亩,产量300多吨,可在池塘、水库中套养,对提高水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人物

儒学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县科考中榜进士125人,举人413人,贡生、秀才千余人,其人数之众居赣南之首。进士当中,状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状元郑獬、景定三年特科状元谢元龙、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

自唐至清,进入仕途官达四至一品的高级职官67人,成为朝廷文臣武将者有:南唐礼部尚书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与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尧、尚书仆射刘越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书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陈继周、尹玉;明代卫国将军卢述、抗倭英雄陈勉;清代军功显赫的大将军叶信等武将。

见诸史册记载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廖氏文学集团”(廖匡图、廖正图、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孙氏五贤”(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虑、孙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孙”(曾兴宗、曾原一)和“宁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赞、肖土资);明末清初的“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彭士望、林时益);清末的“宁都三邱”(邱璧、邱和鸣、邱珍)以及民初“宁都教育精英”(邱灏、邱椿、邱燕、邱敬慎、蔡爱仁、温晋城等)。

此外,尚有文学家杨益、董越、董天锡,翻译家孙伯颜,江南山水画宗师罗牧,蚕桑博士李安、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管轶等。历代文化名流学者留下传世诗文、论著1200多部(卷),蜚声海内,影响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