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52卷第550页。②同上,第43卷第333页—334页。③同上,第52卷第554页。④同上,第52卷第555页。

列宁对这场争论持什么态度?那时列宁在哥尔克养病,已完全脱离政治生活,但从秋天起病情有所好转。1923年11月7日至12月,列宁不断浏览报纸,请克鲁普斯卡娅给他读托洛茨基及其拥护者关于党的建设的争论的主要文件。1924年1月中旬召开党的第十三次代表会议,1月17日—18日列宁浏览报纸,看《真理报》上的关于代表会议的报道,让克鲁普斯卡娅读给他听。19日—20日她给列宁读刊登在报纸上的代表会议决议。她后来写道:“星期六(1月19日),看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激动不安起来,我告诉他,决议是一致通过的。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是在读决议中度过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听得非常仔细,有时还提问题。”①列宁对会议的关心,特别是他的“激动不安”,是值得注意的,可惜的是对这种敏感的问题、在当时的处境下克鲁普斯卡娅不可能明明白白写清楚。也许可以说,列宁病情的急剧恶化以及最后死亡,是同党内斗争的形势有直接关系的。

列宁逝世后,1924年1月29日,克鲁普斯卡娅写信给托洛茨基说:“弗·伊·(列宁)在您从西伯利亚到伦敦找我们时形成的对您的态度,直到他去世为止始终没有变。”②他们的第一次会见是在1902年的秋天,在伦敦的列宁热情地接待了第一次逃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对这个年轻人寄予很大的希望。克鲁普斯卡娅当然非常清楚这以后他们两人间的一致和分歧,效在列宁尸骨未寒之际,向托洛茨基转达这个信息,显然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这是对列宁和托洛茨基关系的简短总结!

①《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737页—738页。②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45页。

影响

托洛茨基的思想理论并未随着他的逝世而消亡,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其追随者。更为重要的是,今天在斯大林体制崩溃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中,托洛茨基主义成为一个新的突出反抗全球性政治倒退的一个方向,具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可代替的功能,逐步为各地共运组织所重新认识和理解。对当今世界,更具启发性和前瞻性,对其思想的重新解读渐渐被人们关注。

巴西劳工党(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Workers' Party) 巴西最大左翼政党,也是该国执政党。成立于1980年2月10日,总部位于圣保罗Rua Silveira Martins, 132 Centro,意识形态属社会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 。

源于全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派篡改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维护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的延续,以主张工人阶级先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斯大林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在反对斯大林主义方面,强调废除官僚专制;在反对社会民主主义方面,倡导战斗性的工人革命。

托洛茨基主义常被不知道的人误以为是共产思想里面的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系谱上,其属于左翼。其不同于斯大林派对列宁主义的篡改。本质上,仍坚持阶级斗争理念,坚持工人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这两个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持苏联的民主权利,倡导工人民主,反对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政治交易,反对秘密外交,拥护世界革命。

美国著名托派领袖,也是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Socialist Workers Party ) 创办人的詹姆斯.坎农( James P. Cannon )这么写道:“托洛茨基主义并不是一个新的运动、新的教条,而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再生,就像它在俄国革命和第三国际初期所表现的和实践的一样。” 也就是说,托洛茨基主义并不是什么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而是原原本本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传统的革命思想。

在21世纪的今天,“政治革命” 的理论似乎已经不再适用,因为几乎所有的官僚工人国家已经瓦解。虽然经过巨大的历史转变,不断革命论仍然保持着其适当性的现实意义。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过渡纲领对于很多托洛茨基主义者来说仍然是正确的。

托洛茨基主义的形成,跟俄国革命后左翼反对派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和斯大林派斗争的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列宁在他晚年时,也是极力反对官僚主义,并力促解除斯大林作为党总书记的职务。托洛茨基秉承着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遗愿,跟斯大林派展开殊死斗争。

在列宁生前,托洛茨基的著作是被当作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看待的,并没有被看作异端邪说。

1924年以后,苏联出现了“一国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关于这一争论,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在1924年以前布尔什维克党内并不存在分歧,分歧是从斯大林修改自己先前的观点引起的。在此之前,斯大林本人也是认为苏联单独一国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其次,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引用和解释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恩格斯的谈到“共同胜利”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的手稿直到1913年才公开发表,因此不可能像斯大林所说的,在《共产主义原理》的影响下,在第二国际存在一个共同胜利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斯大林对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中的论断的引证也是牵强附会的。列宁那里所说的仅仅是一国可以首先开始革命,夺取政权,而没有涉及“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一国胜利论不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论证自己的新说法,斯大林甚至不惜篡改和删除列宁著作中的有关语句。

①参见郑异凡:《“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恩格斯“同时胜利论”质疑》,载郑异凡:《史海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318页。

托洛茨基的政治思想,与斯大林主义的最大区别,就是反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提倡国际“不断革命”。他的“不断革命论” ,主张在那些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国家(也就是仍未实现资本主义民主的地方),视俄国革命为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斯大林派,于1924年接纳“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以合理化对帝国主义国家妥协的做法。斯大林派为巩固自身权力地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支配权,对托洛茨基主义者展开镇压。

20世纪20年代,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在苏联和布尔什维克党内影响力相当大,直到1928年斯大林对其残酷镇压。托洛茨基被流放,其支持者都被囚禁。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基础——党内民主,荡然无存。任何不同意党的路线的人,都被标为托派或法西斯分子,遭到残酷打压。“托派” ,经常被斯-毛派用来套在异己份子头上,诬之为叛徒。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托洛茨基发展出一套理论,形容苏联工人国家已沦为“官僚化的堕落工人国家”。在堕落工人国家内,资本主义并未复辟,国有化工业与计划经济尚存;但国家被少数的官僚阶层控制,而与工人阶级的利益相冲突。托洛茨基捍卫苏联,免受来自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革命力量的攻击,但也号召在苏联内进行政治革命,以恢复社会主义民主。

1937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针对所有在十月革命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恐怖主义运动,其间还处决了大批将领,包括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叶戈罗夫。主要原因是他们曾在苏俄国内战争中接受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领导,也因为他们很有才干,受不了那个“格鲁吉亚山民”的摆布。

在西班牙内战中,一个人若被亲苏分子叫做“托派”、"托洛茨基主义者"或"托派分子",就意味着这个人被暗示为法西斯主义的间谍或破坏分子。著名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