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歙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48478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0164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6862人,下降3.36%,年平均下降0.34%。歙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3028户,家庭户人口为39243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43598人减少51165人。

歙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621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033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7293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966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375人上升为396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640人上升为985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3220人上升为4225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1909人下降为31683人。

人口地区分布

歙县居民历代均为汉族,抗日战争后始有少数民族迁入。1964年,歙县有少数民族46人,其中回族36人,苗族1人,朝鲜族1人,满族7人,侗族1人。汉族417081人,占总人口99.99%。1982年,歙县有少数民族137人、其中回族103人,苗族2人,壮族9人,蒙古族3人,布依族8人,朝鲜族4人,满族5人,水族3人。汉族576077人,占总人口99.97%。1987年,歙县汉族678706人,占总人口99.98%,少数民族109人。2000年,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54364人,占99.9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9人,占0.05%。

2013年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保安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交通

高速公路

歙县境内有G56杭瑞高速经过,有歙县、三阳出口或经G3京台高速岩寺(潜口)出口,溧黄高速有歙县出口(即为杭瑞高速歙县出口),正在建设的黄千高速横穿歙县。

公交

1路 泊仕庄园—南源口(主要站点:火车站、徽商大宅院、徽州府衙、古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渔梁景区)

首末班运行时间:冬季早6:30—晚17:40;夏季早6:20—晚18:00

2路 影剧院—牌坊群(主要站点:公路客运站、县政府、徽州府衙、古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首末班运行时间:冬季早6:30—晚18:00;夏季早6:20—晚18:00

3路 二中(歙县新安中学)—牌头交管站(主要站点:老汽车站、徽园、县医院、行知中学、金三角)

首末班运行时间:县奔马公交公司将根据新安学校的上、下学时间另行安排公交车辆接送师生,确保新安中学师生的出行。其它运行时间为冬季早6:30—晚17:50;夏季徽园早6:20—晚18:00

4路 公路客运站—桂林(主要站点:火车站、徽园、县医院、政务中心)

首末班运行时间:冬季早6:30—晚17:40;夏季早6:20—晚18:00

富堨城乡公交线路 富堨(公交客运站)—公路客运站

首末班运行时间:冬季早6:20—18:00;夏季早6:00—晚18:00

雄村城乡公交线路 雄村(航步)—歙县新安中学

首末班运行时间:冬季早6:20—晚18:00;夏季早6:00—晚18:20。

票价:1路线:全程3元。其中泊仕庄园→潭渡中学1元,潭渡中学→塘坞口1元,塘坞口→南源口终点站1元。

2路线:全程2元。其中影剧院→郑村镇政府1元,郑村镇政府→牌坊群1元。

3路线:全程2元。其中(歙县新安中学)县二中→金山角1元,金山角→牌头交通管理站1元。

4路线:全程2元。新汽车站→政务中心1元,政务中心→桂林终点站1元。

铁路

皖赣铁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京福、黄杭高铁以及皖赣铁路复线从县域通过。京福、黄杭、皖赣复线三条高铁

设歙县北站。黄杭客专在歙县境内设有歙县北站、三阳站两个客运站。其中京福客运专线预计于2014年底开通,黄杭高铁计划于2014年开工,2018年通车。皖赣铁路复线项目暂缓建设。

由于歙县站等级较低,经行皖赣铁路的部分列车不停靠歙县站,可从绩溪县站或黄山站换乘。

经济

古代歙县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由于山多地少,林茶收入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粮食不能自给,须从外地调入。在地狭人稠、生活贫困的处境下,勇于进取的歙县人民,为了摆脱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产品,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赴他乡,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歙县商人即在江南城镇进行贸易。至明朝成化、弘治年间,遂形成了一个人众资巨、颇具特色的徽商集团,开始称雄商界。明嘉靖至清嘉庆的近300年间(1522—1820),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当时徽商的足迹几遍全国乃至海外,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有“无徽不成镇”之誉。经营的行业主要有茶、粮、木、盐、海上贸易、典当、丝布、漆、酱及文房四宝等。本县富商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财力雄厚。清代两淮盐商八总商中,歙人恒占其四,富者积资达千万两银以上。

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

2012年,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2亿元,同比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27亿元,同比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75.83亿元,同比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4亿元,同比增长16.2%;财政收入10.64亿元,同比增长2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363元、8946元,同比增长13.3%和15.4%。2013年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位居黄山市第一。

第一产业

歙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又以茶叶为主,粮食不能自给。民国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农业总产值7244.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49年增长89.8%,1958—1961年由于“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2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到4293.1万元。之后,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但由于忽视本县山高坡陡、耕地少的客观条件,推行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不快。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9501.5万元,同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从“以粮为纲”转向“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对南乡陡坡耕地有计划地逐步退耕,改种林、茶、桑、果等,使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粮食生产也上新台阶,1982年粮食总产12.6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78—1987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8.95%。1987年,农业总产值1722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543万元,占61.2%。在种植业产值中茶桑果产值4359万元,占41.3%,粮食作物产值3141万元,占29.8%,蔬菜瓜类产值1820万元,占17.3%。农业人口人均产粮食221公斤。人均纯收入276.57元,比1978年增长181.6元。

2011年,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50万亩,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00家,茶叶、贡菊、茧丝绸、山核桃、枇杷、葡萄等产业形成品牌效益。歙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增至81.8亿元,年均增长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