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仪镇大捷
1134年(绍兴四年),韩世忠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扎镇江。岳飞收复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后,伪齐主刘豫派人向金乞援,金太宗完颜晟命元帅左监军完颜宗弼率军5万,与伪齐军联合,自淮阳(今江苏邳县西南)等地,兵分两路,南下攻宋。企图先以骑兵下滁州(今属安徽),步兵克承州(今江苏高邮),尔后渡江会攻临安(今浙江杭州)。九月二十六日,金军攻楚州(今江苏淮安)。宋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军自承州退守镇江(今属江苏)。宋廷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军乞和,并命韩世忠自镇江北上扬州,以阻金军渡江。十月初四,韩世忠率兵进驻扬州后,即命部将解元守承州,邀击金军步兵;自率骑兵至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抵御金骑兵。十二日,魏良臣路一行过扬州,韩世忠故意出示避敌守江的指令,佯作回师镇江姿态。待魏良臣走后,韩世忠立即率精骑驰往大仪镇,在一片沼泽地域将兵马分为5阵,设伏20余处,准备迎击金军。翌日,金将万夫长聂儿孛堇从魏良臣口中得知韩世忠退守镇江,遂命部将挞孛也等数百骑直趋扬州附近江口,进至大仪镇东。韩世忠亲率轻骑挑战诱敌,将金军诱入伏击区,宋伏兵四起,金军猝不及防,弓刀无所施。韩世忠命精骑包抄合击,并命背嵬军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足,金军陷于泥淖之中,伤亡惨重,金将挞孛也等200余人被俘,其余大部被歼。
捷报传到杭州,群臣入贺,高宗命令令对韩世忠及各部将论功行赏。大仪镇之捷,是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当时论者有认为这是南宋中兴武功第一。
斥责秦桧
在南宋政权内部始终存在着抗战与投降之间的斗争。以岳飞、韩世忠等战将为代表的主战派,拒绝妥协投降,反对与金议和;而以秦桧等文臣为首的士族势力,企图偏安一隅,因此,反对抗战,主张妥协议和,最终走向了屈膝投降的道路。
韩世忠不管率兵多少,从不畏惧金兵,不管在什么地方,闻警则动,见敌则战。他坚决主张打过长江、打过黄河去,收复所有失地。1140年,在金兵大肆南侵的形势下,韩世忠竟然率领为数不多的军队包围了被金兵占领的淮阳,然后大败金兵主力于泇口镇。在这个时期,抗战派略占上风。韩世忠因功被封为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河北诸路讨使。
正当韩世忠招兵买马,扩大队伍准备大干之时,形势急转直下,投降派势力获得了宋高宗的支持,因为岳飞率领的抗金大军已在中原一带大得其势。宋高宗所担心的是一旦打败金兵,迎回他的父皇(徽宗)和哥哥(钦宗)。所以,在他的支持下,秦桧收了韩世忠、岳飞、张俊三位抗金大将的兵权。秦桧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处在抗金最前线的岳飞罢兵回临安。因韩世忠对宋高宗有救驾之恩,因此,升枢密使,明为升官,实为剥夺其兵权。
岳飞父子被捕下狱,秦桧独霸朝政,无人敢言,但韩世忠不管这一套,他面见秦桧,当面指斥道:“岳飞父子何罪?为何将其关押?”秦桧答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斥道:“‘莫须有’三字能服天下吗?”好友劝他,得罪秦桧日后难逃报复,而韩世忠却说:“今吾为已而附合奸贼,死后岂不遭太祖铁杖?”
韩世忠见岳飞父子被处死,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自己又无能为力,便毅然辞去枢密使的官职,终日借酒消愁。 晚年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最终还是忧愤而死,卒于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
典故轶事
赤手擒野马
有一年,二郎山跑来一匹野马,袭击过往的路人。官府贴出告示,说只要能降服这匹野马就能得到重赏。一天韩世忠正好路过,他二话没说揭下榜文,便赤手空拳直奔山上而去。不多时,只听见山梁后长嘶一声,山梁上果然跃出一匹白鬃野马。野马一看见韩世忠,便直扑过来。韩世忠待那马冲下山坡,纵身一跃骑上了马背。野马见状前蹄腾空,想要把他掀下来。韩世忠两腿紧夹,双手抓住马鬃。野马狂奔乱跳,一直跑到了一道山崖前。眼看连人带马就要跌下深沟,韩世忠朝马背上连捶几拳,野马竟停在了离深沟只有一步的地方。
擂鼓战金山
黄天荡之战,南宋初年抗金战役之一。高宗建炎三年(1129)冬,金兀术率军渡江,连破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绍兴)。次年,宋将韩世忠率水师八千,乘海舰从海口(今上海)进趋镇江,截击其归路。韩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指挥,使金兵不得渡。
定胜糕来源
鏖战黄天荡时,如何以少胜多,颇让韩世忠费心。一天有人送糕到军中,此糕两头大,中间细,梁氏感到事有蹊跷,遂掰开此糕,发现内夹纸条,上书“敌营如定榫,头大细腰身;当中一斩断,两头不成形。”梁氏知道这是高人在暗献破敌之计,便说服韩世忠传令连夜出兵,直冲敌营中部,拦腰截之,果然大获全胜。民间至今称那块两头大、中间细的糕为“定胜糕”。
个人作品
《临江仙》
《南乡子》
《题云居壁》
《奉诏讨范汝为过宁德西陂访阮大成》
历史评价
赵构:“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
沈与求:“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
张浚:“诸将中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鸷,可倚以大事。”
杨万里:“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
脱脱:“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李廷机:“宗泽韩世忠,尽心以死命。”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王世贞:“韩蕲王一健鬪将也,而忠志材气有古大臣风,晚节优游物外以智藏身,则庶几留文成。”
蔡东藩:“得赵鼎、张浚为相,得岳飞、韩世忠为将,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复之机,令其北向以图中原,不致终沦江左也。观岳飞之一出襄、汉,而六郡即平,观韩世忠之独扼江、淮,而二寇屡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