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舞蹈文化历史悠久,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六代乐舞》、《文舞》、《武舞》、《傩舞》、《雩舞》、《商羊舞》等宫廷和民间舞蹈,都颇具盛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舞蹈有的已消亡;有的随着习俗的变革而演化成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现在流传在山东各地的226种民间舞蹈,有些就是由古代舞蹈演化、延续而来。
山东民间舞蹈,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6大类,即秧歌舞、假形舞、灯舞、鼓舞、歌舞、祭祀舞。
秧歌舞是山东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用以表达意愿、抒发感情、庆祝丰收的一种广场舞蹈形式。约有30余种,分“地秧歌”、“跷秧歌”等3类。3类秧歌中,地秧歌最普及,也最富有生命力。流传在鲁北平原的《鼓子秧歌》、流传在鲁东的胶县和海阳县的《胶州秧歌》、《海阳秧歌》,流传鲁西冠县等地的《柳林秧歌》和流传在鲁西南曹县的花伞舞号称山东五大秧歌。 假形舞蹈,是依据各类禽兽或实物外形而制作的道具,舞者借助并运用这种道具,模拟其动作神态,以表现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假形道具可分硬架和软皮两种,如马、驴、龙、凤、鹤、蚌、鱼、龟、虾、车、船、辇、轿等属硬架,虎、牛、狮、猫、鼠、熊、麒麟等属软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内容深刻广泛:如《猫扑鼠》、《牛斗虎》,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麒麟》象征吉祥如意;《狮子》能镇邪降魔;《跑驴》、《花车》表达了人间的爱情生活;《竹马》则反映了古人围猎或战争的勇敢精神。
灯类舞蹈在山东无处不有, 盛行不衰。 如《龙灯舞》、《人灯》、《荷花灯》、《蛾子灯》、《车子灯》、《百鸟朝凤》、《月宫图》、《七巧灯》等约有30余种。其中《龙灯舞》流传最为普遍。如临清前街的《龙灯舞》,方圆百里闻名,清代曾进京为皇帝表演过,博山大街的《二龙戏珠》气势雄伟壮观;长清县的《手龙舞》别具风格。此外淄博的《百鸟朝凤》、《车子灯》,寿光的《月宫寿图》等,形式新颖、风格特殊、道具制作极为精巧,在灯类舞蹈中可称珍品。
鼓类舞蹈在山东不仅流传广、历史久,而且形式多、技艺高。常见的有形似芭蕉扇的单皮鼓,状如筛罗的锣圈鼓,有长圆形腰鼓,有扁圆形架鼓,还有带耳锤的货郎鼓和手握的蹦鼓等。鼓类舞蹈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花鼓》舞者将鼓扎于腰间,边歌边舞;《端鼓》舞者手持扇形单皮鼓;《架鼓》将大型扁圆鼓置于腹前;最富有特色、技艺超群的是《花鞭鼓》和《磁村花鼓》。《花鞭鼓》击鼓用一束长软皮鞭;《磁村花鼓》,鼓背于后背上,击鼓就更难。除此之外,《蹦鼓》是手握的一种小型腰鼓,在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的“车戏”里有这种鼓,古称之为“鞞鼓”,本用于骑兵作战。该鼓的发现,对研究山东鼓类舞蹈很有价值。
在山东各地流行的歌舞虽然很多,但轻歌曼舞的形式却不多见。其表现形式总括起来可分3类:一、边歌边舞,二、时舞时唱,三、先舞后歌。如《小放牛》、《锯大缸》是对唱式的边歌边舞形式,《采茶歌》、《渔家乐》等,是时歌时舞的形式,这类歌舞曲调丰富,歌词优美,舞蹈轻快,意境清晰。舞一段唱一段的形式较多,如《大逛灯》、《小趟子》、《十八老婆斗王皮》等,先舞后歌的形式带有较高的表演性质。如曹县的《花鼓叮响》,是先跑场后演唱;冠县的《腊花》,也是跑场之后,由生、末、旦、丑出场演唱。
祭祀性舞蹈,一般与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联系密切。因此祭祖、祈雨以及驱瘟避邪的巫舞形式多样。在众多祭祖舞蹈中,《祭孔乐舞》最有代表性。据考该乐舞是从周代的《六代乐舞》中的《大韶》演化而来,至今该乐舞所用舞具仍是《韶》舞的“羽籥”。此外还有用于祭祀和丧葬的《善鼓舞》和《晃大人》等。专事用于求雨的舞蹈,形式多,流传广,如兖州的《十八夏庄斗大王》、鄄城的《商羊舞》 , 曲阜的《碾盘舞》等。巫舞解放前很盛,初步了解有蓬莱的《烧纸》、《闯关》,莱阳的《仙女》,兖州的《乒乓人马》,曹县的《端公子》,微山的《端鼓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