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坐着审核我们剧本的,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想要演得让他们满意,是非常困难的,不能怪他们挑剔,剧中的角色毕竟有着他们对亲友深厚的感情。”饰演屈伯川院长的宋鹏道出了剧组所有演员的心里话。
对前辈的敬仰,对历史的尊重,对老人的承诺……全都化作努力的排练,宋鹏说,我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传承大工人的精神。也正是这股精神,凝聚了剧组的30名同学,角色大小并不重要,哪怕台词只有一句话,在传承大工历史的努力中,他们不辱使命。
“每演一次我都哭一次,每次演出都像把自己洗了一遍,忽然觉得自己高尚了许多。我的大段台词有很多,许多人问我是怎样背过的,其实,台词我不是生硬背过的,对屈老的阅读越深,感情就会油然而生,台词脱口而出,就像是在说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话还用背吗……”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宋鹏对屈老的崇敬与怀念。
记不清从什么时间起,剧组有了晚上去伯川图书馆南门拜屈老的习惯。在南门屈伯川像雕塑前,一行30人,静静地,埋下头,深深鞠躬……每个人都跟屈老说出心底的话,没人透露他们各自说了什么,但是,他们却一致的告诉笔者:对屈老,我们深怀敬仰之情……
百日排练,无数个通宵,无数次改稿,反复推敲台词,揣摩心境,破茧的蝶儿,迎来他们的首次校内公演。
两次公演好评连连
“我把麦克关掉、把表情卸下来、把腰直起来,从剧中角色回归自己的时候,长长吁了一口气,深深地鞠躬,心情是复杂的,说不清是轻松、兴奋,还是欣慰;我痛痛快快地哭了……”宋鹏回忆起谢幕时的情景,屈老遗孀、年近九旬的徐烈英女士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舞台,紧握“屈伯川”的手,两人相拥而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家人代表,屈伯川的儿媳陈延龄对《屈伯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的演出我们很满意,他们对历史的挖掘很深,说出了屈伯川的心里话。
在公演的现场,笔者采访了几位观看演出的学生。“更爱大工了”、“作为一个大工人,如果没有看过《屈伯川》,将是大大的遗憾……”大一学生房洪超眼含泪花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没有见过老校长,但是,舞台上的屈老,让我们了解到大工的历史。建校不易、建设更难,老校长那一辈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来自土木水利学院的小徐也表达了同样的感触:“舞台之上,屈老与我们同在。看过《屈伯川》,现在就想去自习室自习。抓紧时间学习,行动起来,要不然会愧对屈老的……”
“观众被感动了,感动他们的,不是台词,也不是我们的演技,而是精神,是屈伯川等老一辈教育家身上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感染并震撼着我们。”在剧中饰演“孙明”角色的机械学院08级学生王家林这样告诉笔者。
60年前,第一代大工人定义了大工精神的最初内涵,自强不息、勇于开拓,一所大学从无到有;60年来,一代又一代大工人丰富充实了大工精神,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铸就了大工今天的辉煌,开创大工更加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