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吴稚晖(1865—1953),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在江苏武进的雪堰桥一带。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曾参与《苏报》工作。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出版《新世纪》报,鼓吹无政府主义。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7年支持蒋介石反共清党活动,1953年卒于台湾。他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上世纪50年代他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东路交叉口的铜像,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人物生平:

吴稚晖,江苏武进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即公元1865年3月25日)丑时生。1890年入江阴南菁书院,1894年入苏州紫阳书院,曾为清朝举人。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任教,1901年留学日本。

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1903年起,爱国学社在张园发起演说会。吴稚晖等纷纷登台演说,《苏报》将张园演说词刊登出来。1903年夏,《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推荐、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客帝篇》、《驳康有为政见书》、《革命军序》等文,革命旗帜鲜明,一时欢迎如狂。清政府十分恐惧,并派人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捉拿邹容、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吴稚晖被迫转道香港,留学英国。

1905年春,经过孙鸿哲先生的介绍在伦敦与孙中山先生会面,逐步接受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并在孙鸿哲的劝说下,于是年冬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法国与张静江、李石曾等创建世界社,发刊《新世纪》周刊。

1911年后,吴稚晖多从事新文化运动,提倡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不过他积极投入的国语注音,说来一开始是为了自己不识字的妻子袁荣庆而发明便于书信交流的“豆芽菜”文字,今称“注音符号”,仍于台湾及海外老华侨间通行。除了新文化运动外,他也为蒋介石的亲信之一,更为蒋介石之子蒋经国视为老师,所推行政策部分出自其手。1915年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在上海任《中华新报》主笔。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发表《补救中国文字之方法》一文。

1918年起,担任唐山路矿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国文教员。30年代他曾评价在中国“真正能注重科学工程的学校,寥寥可数”,而其中就有北洋(今天津大学),南洋和唐山,尤其是后者,“才可算得纯粹的一个科化的工校”,较前两者也“尤专精”。并且为唐院亲笔撰写了院歌。他致信胡适邀其来唐山交大演讲。(胡适《追念吴稚晖先生》:“我同吴先生见面时很少。有一次,30多年前,他在唐山路矿学校教书,邀我去讲演。那一天,我住在教员宿舍里,同他联床,谈了好几个钟头。那是我同吴先生单独谈话最久的一次。”)

1919年,吴稚晖和李石曾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5月首批学生90多人抵达法国。学生中有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

1922年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早年学习世界语,并在国内外刊物上竭力宣传推广,1923~1925年曾与蔡元培共同创建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并积极倡导注音识字运动。1924年,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粥会”。至今“中华粥会”仍在台湾运作,秉持着每月集会吃粥,以纪念吴稚晖。

·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他认为中共与苏俄的密切联系危害中国未来发展,并有破坏中华文化

之嫌,因此力倡清党。此后,在1937~1949年的漫长国共之争中,扮演积极反共的角色,参与杀害优秀共产党员陈延年(陈独秀之子)。

家庭背景

吴稚晖,名眺,幼名纪灵,后名敬恒,稚晖为其字。吴稚晖于1865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廿八)出生于江苏常州府阳湖县(1912年并入武进县,今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的一个耕读之家。

其父名有成,字屺峰,母亲邹氏。有成名实并不相符,一生并无什么显著成就,既未进学,更未为宦,经商多年,但多为他人跑腿,一生穷困潦倒。但有成为人淳厚朴讷,并以善人著称于乡里。邹氏18岁便下嫁吴家,同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一样,操持家务,服侍翁姑。

吴稚晖是有成夫妇的长子。据说,他出生时,其家人曾得一谶语:“郭巨埋儿天赐银。”于是为其取名为纪灵。取其谐音,又名寄。到了晚年,吴稚晖特将书斋取名寄斋。

吴家虽在江南富庶之地,名义上也是耕读之家,但吴有成终其一生,绝无东晋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别致。实际上,有成家境极为贫寒,仅有旧屋四问,薄田三亩,风调雨顺之年,尚可勉强维持温饱;遇上年景不好,就得举债度日。祖父吴治永年老体衰,便在家门口开一个小茶馆,聊以补贴生计。

吴家人丁也不兴旺,数代单传。有成夫妇头胎生下个儿子,全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吴家还是摆脱不了单传的命。吴稚晖三岁那年,其妹美宜出生,过了两年,又得一妹,但不久即患惊风而夭折。当时邹氏年仅25岁,因痛失幼女悲伤过度,加上饮食失调,旋即患上痢疾。邹氏患疾后,因无钱医治,拖了数日,便离开人世。

吴母去世前,曾哭泣着对邻居钱老太说:“我病将不愈,死不足惜,惟小儿年幼,无人照料,一切烦请代为照应。”话刚说完,即人弥留状态。

钱老太见状,心中也极为悲痛,乃一面以手指紧捏其唇皮,一面高呼纪灵快来。正在玩耍的吴稚晖听到呼声,跑到母亲床边。钱老太便令其将扫帚垫地,跪在天井里的一块大石头旁,祈

求上天保佑,能使母亲转危为安。吴稚晖虽然年幼,少不更事,但聪明伶俐,于是很乖巧地按照钱老太的话做了。

可是,跪了一会,就听到钱老太的哭声,吴稚晖立即奔入母亲房中,只见母亲仍有一只眼睛尚未瞑合,而唇皮微微颤动似有所言。他从钱老太的哭声中,隐约感到母亲已是撒手人寰,也跟着放声大哭。

其时吴有成并不在家,而是拿着好不容易借到的一点钱,正前往无锡城中,准备为病妻购药治病。等到他傍晚购药回家,夫妻相见已幽明异路,情状甚为凄惨。

对于幼时的记忆,吴稚晖年长后说,其他均已相忘,唯有母亲去世的惨景时常历历在目。

邹氏去世后,吴有成为谋生计,乃在无锡城里开了一家陶器行,小本经营,以资糊口。可这样一来,子女家务,便无人照料。吴稚晖的外祖母住在无锡城郊的江尖,离雪堰桥镇不过二十余里,外祖母心疼外孙与外孙女,见姐弟俩无人照料,乃将其接到家中抚养。这时,吴稚晖年仅六岁。自此之后,吴稚晖便长住在外婆家.直至中举之后。

1912年4月19日,在上海新舞台,一位穿黑西装、围红围巾、 头顶用红绳扎了根小辫的小丑登台亮相,他左手持西班牙鼓,右手执折扇,断继续击鼓,高唱自编劝募歌,要求大家为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捐款。这位小丑的扮演者乃是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反清革命家、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吴稚晖。观众们为吴稚晖的表演喝彩,而吴稚晖认为未够,于是跪在台前叩头不止,而且愈叩愈急,观众投掷银元就更多了,甚至有的将金戒、金手镯也投到台上。这时吴稚晖才起立大声说:“谢谢诸位男女来宾,我劝大家捐钱,我不捐钱,我下不了台。我只好把腰间所有的钱与大家的钱并入一堆,也算是我吴稚晖装点门面,凑凑热闹。”说完,他将腰带一松,若干银元“哗啦”落地,他从满座掌声中躬身退场。

出生清贫

家贫苦读 崇尚维新

吴稚晖,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1865年3月25 日)出生在常州府阳湖县雪堰桥(今属常州市武进区)。他的曾祖父叫吴玉裕,祖父叫吴治永,父亲吴有成,世居雪堰桥。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北门人。他了生在农历二月底,古书上将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为“眺”,故取名吴眺。后来他才改名敬恒,字稚晖,晚年自称老人,笔名燃、燃料、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