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信息网络

信息产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实现电子信息业工业总产值1796.6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8%;完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3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3.4%。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破解区域移动通信信号薄弱的难题,从大型居住社区入手,完成全区信息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的编制。全年共建移动通信基站170个,泗泾大型居住社区的信号覆盖达到城区标准。启动智慧松江建设相关工作,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与服务。继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共补换社保卡17361张,办理正式居住证7028张,临时居住证294608张,学籍卡619张。全年“上海松江”政府门户网站首页访问量日均达3.52万人次,页面访问量日均达16.62万人次。

旅游事业

旅游业稳步发展。组织开展首届春游节、第四届青岛啤酒节、2012松江旅游节、购物节等活动,不断活跃旅游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刺激旅游消费增长。旅游品牌持续提升,辰山植物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茂佘山艾美酒店获评国家金叶级绿色饭店;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欢乐谷二期、世茂新体验中心等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林荫新路扩建、辰花公路生态走廊全面开工建设。至截止到2012年末,全区开通旅游交通服务线3条。全区共有星级饭店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饭店1家,22家旅游饭店全年住宿接待86.9万人,平均客房出租率56.7%。全区共有旅行社53家,全年组团人数52.3万人,比上年增长61.5%。全区全年旅游总收入58.85亿元,比上年增长4.7%;游客接待总人数979.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

文化

方言

松江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

片。

特色史前文化

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松江地区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史前文化是松江历史文化的根基所在。

在上海地区最早的地质标志是松郡九峰,根据考古发现,松江原始文化遗址包含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型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四个古文化时期,从出土的大批墓葬、发现的鼎、罐、盆、纺轮、网坠等陶器,刀、斧、犁、矛等石器,竹骨、玉、象牙制品,还有稻谷、动物遗骸等,充分证明了上海先民在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生产劳动中逐步具备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以及动植物纤维捻线纺织的能力,并形成饮酒等习俗。在这一时期,石器磨制趋于精致,人们能制作用来收割的石镰,掌握了比较进步的水稻种植技术,从这些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可知,这一时期松江先民已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具有较高水准的原始社会文化,特别是1980年在昆冈乡汤村庙古遗址发现的三角形石犁说明上海先民当年率先从锄耕农业进入犁耕农业,也宣告了中国农业经济即将发生飞跃,社会形态也将随之向新的文明跨出一大步,松江古犁的发明无疑在中国历史慢慢长途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到21世纪初,松江广富林遗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发现轰动了考古界。一是基本探明了该遗址原始社会时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类型。其中广富林文化的发现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二是发现了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移民,这是考古中发现的上海地区首支移民,这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是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这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四是发现了别具特点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的原始社会房址。根据专家预测,对九峰原始文化的考古发掘,至今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可能会发现更为丰富的文化宝藏,该遗址的地下可能隐藏着一部中国史前文明史。

松江文化特性

历史进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时期,松江历史文化在华夏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两个耀眼的辉煌时期,先是西晋,以陆机、陆云为首的松江文化的先驱者创作了《文赋》等著作,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后是明代,松江画派、松江书派、松江文学派等引领一代风气,这一时期松江的多种文化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时代的巅峰,松江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性:

原创性

松江历史文化的个性和张力首先表现在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上,松江历史文化源源不断的原创动力得益于松江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益于在这片土地上脱颖而出的一批又一批文化精英。从西晋两陆的闻名天下到明代云间派的形成,松江历代的文学艺术大家都曾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充分研究前人文学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新的理论,他们的文学和理论成就引领了时代新风尚,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松江历史文化中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带有浓厚的原创特色,西晋陆机、陆云的文学创作与他们构建的文学理论就是其代表。有人称云间乃至上海地区的盛名始于陆机、陆云,他们构筑起云间文学艺术的奇峰,具有极高创造性的陆机,其文学作品以“辞藻宏丽”为风格,以创新发展为根基,《晋书》本传称他“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在被鲁迅先生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文学日益发展,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踏上了自觉发展的独立轨道,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学观念有了加强,二是文学创作规律受到重视,三是对文学展开了研究性的总结,四是多元化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由此把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陆机是这一时期作家群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太康之英”,所作《文赋》为我国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上的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它不仅阐述了艺术构思与生活的关系,而且最早论述了艺术构思中的心理活动,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肯定了情感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深入阐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性。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作文之“用心”,即文学创作的感发、想象、构思、布局、用语、表达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讨论与论述。陆机的《文赋》实具开拓之功,第一次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可贵升华,这不但启迪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而且指导了以后的文学创作,也为已经迈上自觉轨道的文学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董其昌在绘画理论方面创造了“南北宗论”,这一学说意在攫取和合成各画派技法形式之长。董其昌是明代晚期最重要的书画家,他处于吴浙两派末流恶习泛滥的时代,为力矫时弊,重振文人画,他在创作实践和书画理论两方面都有所革新,使文人画在画坛上取得了正统地位,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史上堪称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近年来,在松江召开的一次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展开了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理论界一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南北宗论”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董其昌艺术观的认识。

元代陶宗仪创作的《南村辍耕录》中所记大量资料都是经社会调查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内容翔实,对研究江南地方历史,特别是民俗风情极为珍贵。

松江顾绣以原创特色立于群绣之首,千年不衰,关键之处也是因为这是松江人的原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明代顾绣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唐宋以来的传统绣法,把中国传统绘画笔法与刺绣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观者一时难以辨别这是图画还是绣品,所以在历史上享有“画绣”之雅誉。正因为顾绣的原创特点,使它在2006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名录,并列为众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