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收藏:中国傩(nuó)文化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06
分类

 在群山起伏、层峦叠翠的贵州山区,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奇特的原始文化现象——傩。傩原本为上古初民驱除疫鬼的禳祭。据《玉篇》解:“傩(nuó),假借字,惊驱疫疠之鬼。”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禳(ráng)祭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宫廷傩礼和民间乡傩活动。从古籍记载中可知,周代的傩仪基本保持着原始巫舞的面貌和特征,由巫师头戴面具,手执傩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兹后,这种巫术文化逐渐从日益发达的中原退却,在地域偏僻、生产方式原始的贵州地区长期保留下来。尽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傩文化受到儒、道、佛思想以及贵州地区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原始巫术的核心和表现形式,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衔接性的文化形态:傩文化一只脚尚停留在原始思维和巫音巫舞之中;另一只脚却已迈进近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大门。傩文化的这种复杂性多元性,恰恰是许多现代土著文化或其他类型文化所不具备的,因此,对于研究原始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以及巫术与艺术相剥离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审美发生学上看,傩文化的重要特征傩面具,是审美渊源于原始宗教活动的有力证据。在傩信仰者看来,傩面具就是神祇。每一个面具在经过肃穆隆重的宗教仪式之后,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的属性。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傩文化地区发展了精湛的面具雕刻艺术和丰富多彩的面具舞蹈表演。随着文化的发展,傩戏汲收了大量民间现实生活的素材,人间气息渐浓,巫术意味减弱,不仅部分面具造型从早期狰狞严肃的图腾面貌转向世间人物喜怒哀乐的面容,而且许多面具舞也从纯粹的娱神走向娱人,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从这种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巫术与审美相剥离的过程。戏剧史告诉我们,晋代“文康伎”娱人面具舞,与傩仪傩舞有千丝万缕的继承关系;而戏曲的脸谱,其造型多脱胎于傩面具。看了傩戏我们就会明白,今天人类的戏剧审美活动,正是在巫术意味不断淡化的过程中,从原始宗教活动中缓慢地走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
  再比如“傩坛巫音”,作为原始音乐和语言的遗响,它对人类音乐和语言的起源和演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闻一多先生经过考证曾经推测,原始人的语言和音乐没有明确的划分。“界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一声‘啊’,便是歌的起源。”因为这“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牙”;而同时这带有特殊声调的一个感叹音,因为“不是一个词句,甚至不是一个字,而是代表一种颇复杂的涵义,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闻一多全集·歌与诗》)傩坛巫音的发现,正好补充了人类音乐、语言起源研究中的一个缺环,使以往的某些推论有了确实的证据。在举行傩祭仪式时,巫师不断地提高声调或降低声调,使之产生一种介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声音形态。似说非说、似唱非唱,这种用特殊的声调表现某种语言或者说把某句语言用近似音乐的语调加以强调的形态,无疑是人类语言和音乐较早的存在形式。可以说巫术催化了人的语言特别是音乐的发展。而且正如傩面具的演变一样,随着傩戏傩舞巫术意味的逐渐淡化,不少傩坛巫音也渐渐从神坛走向世俗,演化为相对独立的歌唱艺术形式,构成群众性审美娱乐活动的重要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傩文化是一种跨时代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对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美学艺术史以及宗教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来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