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谬论五:越老越不开心
早在童年时期,人们就开始接触由媒体刻画的种种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在一项对迪斯尼儿童电影的调查中,调查者发现42%的老年角色都具有不够乐观、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征。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形象在青少年电影中也非常普遍。一项对青少年电影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老年角色都显现出消极的心态,其中有1/5的人让人极其讨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个科研小组调查了21岁~40岁的成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估,以及对他们自己当前年龄段,即30岁和70岁人群 平均幸福感的评估。年轻人预测人越老越不幸福。而实际上调查中的老年人要比年轻人幸福感更强。人群调查显示,25岁~45岁之间的人患抑郁的比率最高,总体来说,最幸福的人群是65岁以上的男性。65岁~70岁期间,甚至70岁以上,幸福感都在不断增强。
丨谬论六:接受死亡的五个阶段
许多和上了年纪的人打交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专家,都熟记这一组首字母缩略词:DABDA。它代表着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 (Elisabeth Kubler-Ross)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推广的、人们走向死亡时经历的五个阶段: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沮丧(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这些阶段描绘了人们快要到达生命终点时必然经历的一系列转变过程。根据库布勒-罗斯的说法,当得知自己将死,我们首先会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认),然后当 意识到事实的确如此时就会变得愤怒不已(愤怒),接下来再徒劳地寻求推迟死亡的办法,比如说还要活着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讨价还价),再之后当意识到我们 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就会感到很悲伤(沮丧),最终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并镇定平和地接受(接受)。
尽管库布勒-罗斯的理论很流行,但它缺乏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许多人都跳过了一个或多个库布勒-罗斯定义的阶段,甚至顺序颠倒。例如,一些人最初接受了自己将要死亡的事实,随后又极力否认。也没有研究能证实在悲伤情绪中也存在这五个阶段。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乔治·博南诺(George Bonanno)和同事的研究,并不是所有人在自己所爱的人,包括配偶和亲人逝世后,都会陷入沮丧或者显著痛苦的状态。此外,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233位刚刚丧偶的居民中,接受是人们得知丧偶消息时最初的主要反应,而不是否认。库布勒-罗斯的阶段理论之所以能够抓住众人的心,或许是因为它能让人们感觉对无法掌控的事件具有预知能力。
我们大家都会被心理谬论愚弄,因为大多谬论都与我们的直觉、预感和经验密切吻合。因此,仔细审视大众心理学断言,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一个新的视窗,使我们能够做出更好的生活决策。古生物学兼科学作家史蒂文·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提醒我们,击碎荒谬之词必然可以揭去隐藏真相的面纱,从而让我们更公正地调整自己的期望,使之更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