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娓娓曲调美,齐鲁乡音浓”的山东琴书,于清雍正十年前后,在当时广泛流行的 俗曲小令基础上,吸收戏曲音乐、民歌滋养,形成于鲁西南曹州(今菏泽)地区。初为曲牌联缀体, 名曰“小曲子”,演唱者则被称为“唱小曲子的”。据传当时有曲牌三百余支,现已搜集到二百余支。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凤阳歌]、[上河调]、[叠断桥]、[汉口垛]、[梅花落]、[垛子板], 叫做“老六门主曲”。清代末叶,小曲子流传益盛。不少水平高的演员转为职业说书。由于说书强调 故事性,给小曲子发展带来重大变化。首先丰富了大量富于农村生活气息的书目,如《王天保下苏州》、 《梁祝姻缘记》、《双锁柜》,《王定保借当》等。音乐上为适应说书需要,转而注重叙述性与说唱 性,慢慢形成了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曲牌演唱的主插体结构形式。由于 [凤阳歌]、[垛子板]的不断丰富发展,很快就向适于说唱故事的板腔结构体过渡。与此同时,它 走出鲁西南,进入济宁、济南,渐次传遍全省。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俗称“唱扬琴”,又叫过 “山东扬琴”、“改良扬琴”。1933年,邓九如等去天津演唱播音,始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依其流行地域分作南、东、北3路。又因其演唱艺术风格的不同,于“路”下分“派”。 最早流行鲁西南一带的琴书称为“南路”,较有影响的有以李若亮为代表的“李派”,以茹兴礼为代 表的“茹派”。由广饶商秀岭将原唱老四平调与南路凤阳歌相揉合,创出新腔,流传济南以东广大地 区,称“东路”。东路琴书有以商秀岭的侄子商业兴、关云霞夫妇为代表的“商派”;李金山、高金 凤夫妻长期在电台播音,亦颇有影响。流传济南及其以北地区的为“北路”,最有代表性的流派是邓 九如所创“邓派”。邓原宗南路,后吸收东路凤阳歌中眼起唱,汲取评戏、京剧、西河大鼓等姊妹艺 术滋养,所创[凤阳歌]特别富有韵味,表演雍容大方,且极幽默,亦为琴书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