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粮食减损增效

renwen 提交于 周六, 2018/12/22 - 23:48
分类

  如果采取措施得当,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

  6.如何减缓气候变化?

  减缓气候变化是指通过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以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降低气候变暖幅度。减缓气候变化须通过国家和部门的政策与机制,使得能源生产和使用、交通运输、建筑、工业、土地利用以及人类居住等部门或行业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农业方面,减排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强农田、牧场管理和恢复有机土壤。而对社会公众来说,则可通过低碳饮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等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杜绝浪费等消费模式,积极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7.我国目前开展了哪些气候为农服务业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如南方水稻春播期的低温冷害、北方初霜冻等)及气候条件监测、评估,对未来近期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预评估,对全国主要粮食产区气象条件进行预测(预测分析气温、降水、旱情等气象条件对各大产粮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等。

  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哪些举措?

  应对气候变化,突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支撑粮食的稳定增产;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组织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做到“藏粮于地”;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减量增效,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2.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重点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一是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大粮食”理念,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生猪、牛羊、渔业生产布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促进节本增效,从技术、装备、设施、服务、加工和流通等多方面着手,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价值链条,大力提高农业效益。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抓紧落实农村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发挥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3.应对气候变化,稳定粮食产量有哪些可行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选育推广抗逆品种,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坚守耕地红线,保证耕地面积,做好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及中低产田的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治理等。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促进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开发农业灾害观测与预警技术,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4.在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方面,我国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哪些?

  主要有旱作节水农艺栽培技术、抗霜冻害小麦品种选育技术、小麦冬季旱冻减灾技术、农作物田间自动观测技术、草地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综合技术、林火监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高温热浪预警防范技术、虫媒传播疾病防控技术等。

  5.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基本解决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和秸秆焚烧的问题。

  2015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发布,该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就优化发展布局、保护耕地资源、节约高效用水、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等五项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这些规划及措施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如何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一方面,通过推广低排放高产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等措施减少农业的碳排放量。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推广节水灌溉和集雨补灌等技术、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培育高光效、耐高温和耐旱作物品种等手段提高我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7.我国针对农产品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出台的扶持政策有哪些?

  提高农业抗旱、防洪、排涝能力,加大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选育推广抗逆优良农作物品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产品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

  如东北平原地区,提高适应气候变暖作物栽培区域北移影响的能力,加强黑土地保护,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适当扩大晚熟、中晚熟品种比重,大力发展优质粳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和优质畜产品。

  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主要政策则是,监测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开展地下水回灌,增强水源应急储备,促进适应型灌溉排水的设计和管理,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高蛋白大豆。

  8.我国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新品种。

  推进技术集成创新,重点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术瓶颈,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区。

  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和专业服务组织购买机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改进农机装备,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节省劳力,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9.我国应积极实施哪些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生产环节: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流通环节: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优化从收获源头到餐桌消费全过程节粮,减少粮食损耗。

  消费环节: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氛围,提倡文明、适度、节俭的粮食消费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制止非理性消费行为。

  同时,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和质量。

  10.什么是气候智能型农业?

  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一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开发技术、制定政策和改变投资条件而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够帮助农户以可持续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收入,帮助农村社区和农民更好地适应并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或消除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举例来说,如果在肥料使用较多的国家,种植水稻时适度减少肥料的使用,既减少了水资源污染,又提升了农作物生产率,那便达到了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效果。

  11.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在灾害发生前可以选择哪些应对措施?

  工程类措施:建(修)水窖,建(修)池塘,打(修)井,建(修)堤坝,建(修)大棚,挖(修)排水沟,建(修)排灌站,建(修)水库,火炉增温,双膜覆盖,使用水泵等;

  节水措施:畦灌沟灌,平整土地,地面地下管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还田),间歇灌溉,采用抗旱品种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