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池塘混养探究鱼虾最佳“拍档”图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19/03/27 - 23:07
分类

  1997年,科学家们在山东省海阳市一海水养殖场利用18个5.0米×5.0米×1.8米的池塘陆基围隔优化了中国明对虾、罗非鱼和缢蛏的养殖结构。经过95天的实验最终获得的结果是:在放养规格为对虾2厘米、罗非鱼150克和缢蛏3厘米时,最佳的放养比例为虾7.2尾/平方米、罗非鱼0.08尾/平方米、缢蛏14个/平方米。收获时这3种养殖生物的生物量比为1∶0.3∶2。与对虾单养相比,这个优化的养殖结构可使总产量提高82%,氮排放减少86%,产出/投入比提高10%。

  击退“拦路虎”又来“绊脚石”。“我们开始研究对虾池塘高效清洁养殖技术时正值对虾白斑综合征流行病最严重的时期。在研究早期,由于无法确保获得没有感染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虾苗,我们所在的养殖场对虾流行病又十分猖獗,致使一个大规模的实验因几个实验单元大量死虾而中途废止的情况时有发生。”董双林说,“那一段时间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后来,我们边优化养殖结构边研究生态防病原理与技术,到后期已能基本解决病害对实验的干扰问题。”

  经济效益显著

  研究成果让3年新增产值24亿元

  在董双林等人持续20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们一直坚持边研究边做示范、推广。除大量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对国内外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外,他们还通过会议、培训班、生产示范现场会等形式发布技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海水池塘高效清洁生产。

  2006年起,他们将研究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在山东省荣成市、浙江省象山县、辽宁省东港市、江苏省南通市等地集成应用。从2009年到2011年的3年时间里累计推广应用面积5.77万公顷,新增产值24亿元,新增利润13亿元。由于这些新的养殖模式提高了集约化程度,使得从业人数增加,拉动了沿海农村就业,促进了近海捕捞人员的转业。另外,产量的增加还拉动了运输、加工等环节的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科技日报》 2013-03-20 (七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