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科学界有趣好玩又实用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19/03/27 - 23:40
分类

2015科学界:有趣好玩又实用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6-02-01

“纳莱迪人”复原图



钻石



最孤独星系NGC 6503 ..



gettyimages供图


  随着春节脚步临近,传统意义上的新年即将来临。回首来时路,2015年的科技界的发展势头依然狂猛,屠呦呦作为本土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量子纠缠理论漏洞被填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上天入海续写传奇……这些新发现听起来名头颇大,似乎与日常生活有些遥不可及,其实不然,在各个不同的细分领域中,趣致好玩又实用的重大研究比比皆是。本期发现将盘点出2015年天文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各领域的几大发现,并邀专家解读,带领大家 “走马观花”,领略这一年科学界的闪耀风采。

  生物学:

  凭自己的意愿改写DNA?

  对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说,刚过去的2015年是很特别的一年。人们利用它“清理”猪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利用它改变人类胚胎的基因序列,甚至将它优化成更精确的基因编辑系统。伴随着逐步突破,这一项技术正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如果说在诞生之初,CRISPR/Cas9还只是生物学家的实验工具,到了今天,这项技术已经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近。

  所谓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DNA核苷酸序列进行删除和插入等操作,换句话说,基因编辑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改写DNA,重造“生命之书”,从源头上修正“错误”。

  2015年4月,中山大学的黄军教授就第一次发表了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的研究,这也是全球首例运用到人类的基因编辑实验,引发了极大的热议。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以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何去何从,伴随而来的伦理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专家观点: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王艇——

  前景远大 风险不小

  基因编辑技术近几年来是大热门,它对治疗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确实有奇效,且是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超越的。但我想强调,这种新技术目前仍存在极大的风险。首先,这个技术并不像宣传所说的那么成熟,我们现在虽然知道遗传疾病都有相对应的基因,但这个基因不仅仅决定一种性状,目前科学对基因多种功能的认知还很有限,如果盲目编辑基因,或许会产生预期外的改变,这种意外是不可控的。

  当然,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肯定是科学界的“重头戏”,它为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直截了当的、根本性的解决方式,在技术全面完善之后,无论是对生物界还是医疗界,影响都非常大。

  人类学:

  “纳莱迪人”是第一代人类?

  2015年9月,南非金山大学的人类学家在一处洞穴内发现新的原始人骨骼化石,其中包括头骨、颚骨、牙齿和指骨,它们分别属于该物种的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南非研究人员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纳莱迪人”。发现“纳莱迪人”的洞穴十分窄小,最窄处仅17.8厘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这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化石发现之一,可能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而领导发掘工作的南非金山大学李·伯杰教授表示,这可能是第一 代人类,是连接更原始的两足灵长类动物和现代人类之间的“桥梁”。

  通常意义上讲,人类进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约距今420万年~150万年),能人(约距今200万年~150万年),直立人(约距今200万年~20万年),智人(约距今20万年~1万年)。而新发现的“纳莱迪人”,手指极度弯曲,善于攀爬,像南方古猿;足和腿可以直立行走,像能人。研究者们推测,他们会对死者遗体举行某种“仪式”,这样的能力似乎又超越了理论上比他们晚几百万年出现的某些智人。

  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

  陈华——

  年代未明确 可能是人类进化的重要一环

  其实,“纳莱迪人”化石的年代,至今还没有测定出来。研究者们通过对化石标本使用三种不同的测定法,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而放射性测定法会破坏标本,因此暂不使用。现在只能期望到2017年会发展出一种新的技术,能够准确测出化石的年代。

  此次发现“纳莱迪人”之所以会如此轰动,原因有三:一、化石比较丰富完整,对人类进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这次总共发现了1550块骨骼碎片,代表至少15个不同个体,且包含人体各个部位;二、从纳莱迪人的体质特征来看,它很可能是连接南方古猿属和人属的缺环,在人类进化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三、纳莱迪人化石发现地点是在洞穴深处,因此,引发了很多推测和争议。

  “纳莱迪人”的化石被发现在非常狭窄、难以达到的深洞堆积物中,是本次发现引人入胜之处,也是导致推测“纳莱迪人”具有较高智慧、能够举行葬礼的原因。但“纳莱迪人”的脑容量只有450立方厘米,跟南方古猿相似,从脑容量来看,他们似乎还不具备举行仪式和使用火把的智慧,化石旁边也没有发现人工制品和用火的痕迹。

  “纳莱迪人”被发现,能够改变人类对祖先的认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对于人类进化研究这种拼图游戏,我们能找到的碎片越多,就越能拼出接近真实的人类进化图景。史前人类化石有些可能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有些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的旁支,也就是所谓的“远房亲戚”。“纳莱迪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还需要更多的发现和研究才能确定。

  地质学:

  升级版“钻石”出现

  我们知道,石墨和金刚石(即钻石)都是同素异形体,价格却差别甚大,即使在最微弱的光芒下,钻石也难掩其流光溢彩,硬度又高,可以流传许久,因此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2015年11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研制出一种新的固态碳结构形式“Q-carbon”,为碳的同素异形体家族带来一名新成员,它的结构比钻石更硬,且能在常温常压下制备钻石,色泽还比钻石更加光彩醒目。

  然而Q-carbon并不是自然形成的,科学家们通过用单激光脉冲扫描碳单质,再迅速冷却,就得到了薄薄的一层Q-carbon,而且只需要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制备。这样的简化进步不禁让人遐想,有了更硬更易制的“升级版”,钻石的价格是否会受到冲击,随之降低?

  此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也表明,钻石的形成机制并不像之前说的那么苛刻,并提出了一个新的钻石形成理论——在液体和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如果在合适的条件下酸度增加,钻石就会从液体中析出,而不再需要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从高温高压的条件直接跳到液体中析出,钻石越来越容易生产,这种种研究是否表明“抄底”钻石的时机就要来临?

  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 杨志军——

  天然稀有资源不会掉价

  首先,钻石价格高昂,是因为它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提出的“钻石形成可以不那么苛刻”仅仅是从化学模型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要经过更多实验才能说明其科学性,反而是为以后找矿方向和人工合成钻石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