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克伦威尔(英语:Oliver Cromwell,1599.4.25—1658.9.3),英吉利共和国护国主,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 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登郡的一个没落的新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学于剑桥一个著名清教学院,受到清教思想的薰陶。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他站在议会革命阵营方面,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之战大败王党的军队。1645年,英国议会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他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新模范军”。他指挥这支军队,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他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他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建立了护国公体制。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1658年病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克伦威尔1599年4月25日出生于亨廷登郡的一个中等贵族家庭,他自己称:“我的家世并不显贵也非低贱,是一平常的乡绅家庭” 。事实上这是他的自谦之词,克伦威尔家族在当地算是很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其祖父亨利·克伦威尔(Henry Cromwell)曾受封“黄金骑士勋章” ,与其同名的伯父也曾受封勋爵。当1628年克伦威尔首次以亨廷登议员的身份进入下议院时,他的家族当中还有另外九个人在英国国会中担任议员。 不过克伦威尔的父亲和克伦威尔本人都不是家族之中的长子,并没有继承到爵位。虽然克伦威尔从未提到自己是一名清教徒,但关于这点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克伦威尔自幼的所有教育皆是清教徒式的。他家乡学校校长、同时也是教区牧师比尔德(Thomas Beard)是对其思想形成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他17岁时,克伦威尔进入剑桥大学西德尼·苏赛克斯
学院(sidney sussex)就读,当时学院的院长为沃德(samuel矶/ard),沃德为当时英国出名的清教分子,在他主持之下的西德尼·苏赛克斯学院甚至被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William Laud,Archbish of Cantethury)指控为“清教主义的温床”(ahothed of Puritanism) 。克伦威尔就是在这种充满浓厚清教主义的环境当中就学成长的。
克伦威尔在剑桥就读仅仅一年时间便因为父丧而返乡。1626年娶伊丽莎白·布契尔(Elizabeth Bourchier)为妻,并且迁出亨廷登郡,原因可能是由于负担不了庞大的家计。这个时期也有他的宗教信仰变得更加虔诚的记载。1628年他继承了伯父理查德·克伦威尔(Richard Cromwell)的遗产后,经济状况才有所改善。紧接着在同一年,他第一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展开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
克伦威尔在第一次担任国会议员的任期当中,并无太多的建树,仅仅有他对宗教事务作过几次发言的记载。国会解散之后他回到原本朴实的生活,不过开始热心参与地方政治事务,前述他率领沼泽地区居民向贵族抗争的事件就发生在此期间。这使得他在地方上的声望越来越高,也因此使他在1640年第二次获选担任议员之职,并开始活跃于政坛。
内战斗士
主词条:英国内战、马斯顿草原之战
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封建统治,参与起草《大抗议书》等文献 。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 1642年8月,第一次内战爆发后,克伦威尔组建60人的骑兵队,10月参加埃奇丘陵之战。1643年3月晋上校,5—10月率部参加格兰瑟姆、盖恩斯伯勒和温斯比之战,连战皆捷。同年参与组建东部联盟军。1644年1月擢升为中将,任东部联盟军骑兵司令,7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扭转战局,其部队被誉为"铁骑军"。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指挥,未能乘胜追击,坐失战机。而由埃塞克斯伯爵指挥的一支议会军,却在西南地区被王党击溃。鉴于严重的军事斗争事实,不得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议会军的战斗力。作为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独立派领导人克伦威尔就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为了吸收那些具有反封建王党决心的人到军队中来,很注意从农村中那些笃信清教的中下层农民中招募士兵,还任命一些下层社会出身的人担任中下层指挥官。 12月,克伦威尔向议会提出军队改组方案,主张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建立编制完备、指挥统一的正规军。
1645年4月,克伦威尔任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兼骑兵
司令,6月13日,克伦威尔率部赶到纳斯比,与费尔法克斯会合。6月14日,双方在纳斯比附近展开了决战。清晨,议会军为诱使王军速战,根据克伦威尔的建议,从高地顶部稍微后撤。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右翼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高地上冲向正在爬坡的兰代尔的骑兵。费尔法克斯的步兵也与国王亲自指挥的步兵交上了手。克伦威尔的骑兵冲入敌阵,猛砍猛杀,将兰代尔的骑兵击溃。但王军步兵却向费尔法克斯的中路步兵发起了猛攻。费尔法克斯高擎战旗,率部拚命抵抗。王军攻势太猛,议会军步兵多缺乏战斗经验,开始后退。在此紧急关头,克伦威尔除留1个团继续监视兰代尔的残部外,集中其余的骑兵向王军步兵的侧后猛冲。王军步兵遭到前后夹击,顿时大乱,迅速溃散。 鲁珀特攻占纳斯比村后,匆匆返回战场,发现王军已溃不成军。他与国王会合后,收集残部,企图再战。但议会军铺天盖地地冲杀过来,王军官兵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王军一蹶不振。
政体之争
主词条:新模范军
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
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为抗衡长老派控制的议会,表示答应士兵的要求,拒绝执行议会遣散军队的命令。军队官兵为防止国王与长老派勾结,于1647年6月把国王从赫姆比城堡押到军队大本营纽马克特控制起来。克伦威尔为保持独立派对军队的领导权,成立了以高级军官为主体,吸收士兵鼓动员参加的全军会议,代表全军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同年6月5日,全军会议通过了《庄严协约》和《军队声明》,以全军名义拒绝执行议会解散军队的命令,提出补发军队欠饷、实行政治改革等要求。8月6日,在伦敦群众的支持下,军队开进伦敦,许多长老派议员仓皇逃走。独立派掌握了议会的实权。
1647年8月1日,
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发表了《军队建议纲目》,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并以此为基础与国王进行谈判,遭到国王的拒绝。独立派的政治主张完全忽视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平等派的不满。士兵鼓动员发表了自己的政治纲领《人民公约》,针锋相对地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10月28日召开的帕特尼会议上,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反对平等派的议会下院掌权和普选的主张,极力为上院和国王辩护,史称“普特尼辩论”。11月,9个团队的士兵帽子上贴着《人民公约》和“给人民自由,给士兵权利”的标语,举行武装示威。在此情况下,克伦威尔决定进行镇压。11月11日,在全军会议上,他以武力驱逐了与会的士兵鼓动员,强令解散全军会议,其职能由军官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