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大鼓形式。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最初由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而逐 渐发展形成,故名犁铧大鼓,或谐音叫做梨花大鼓。
山东大鼓其初为老牛大捽缰调,亦称老北口,以何老风为代表;稍后发展为南口犁铧调,以范其 风为代表。何老风之师弟李老风将两种唱腔结合演唱,创出小北口,山东大鼓遂有三派之分。这时, 均为男演员在农村演唱。清末,郭大妮、黄大妮、白妞(王小玉)、黑妞等著名女演员出现,先后至 省城济南演唱,其影响日益扩大。尤其是王小玉姐妹于明湖居说书,被誉为“红妆柳亭”,一时风靡 济南,刘鹗《老残游记》中有生动描述。尔后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及谢、李、孙、 赵“四大玉”,再后杜大桂、鹿巧玲(鼓界皇后)等继起,皆有盛名。山东大鼓犁铧调,不仅垄断了 济南、济宁、徐州、开封等地书场,而且流传南京、上海、洛阳、武汉、重庆等地,向北流传京津及 东北各地,可谓盛极一时。本世纪20年代后渐趋衰败,目前已经绝响。
山东大鼓为板腔体结构,属宫调式。唱词多为规整的七字句、十字句,由二行板发展变化为各种 板式,并有牌子,可谓丰富完备。山东大鼓进入大城市后,由于适应当时所谓上层社会需要,完全改 为段儿书,词句向文雅整饬方向发展,音乐结构也愈加严谨,伴奏过门、打鼓、起唱均有严格规定, 渐渐趋于僵化。所以,一旦随着社会发展,听众对象发生变化,更能为广大群众接受的说大书的形式 兴起后,山东大鼓便被新兴的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所取代。
山东大鼓书目遗产极为丰富,目前已搜集到取材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及民间 故事的唱段180多个;中篇书《响马传》系统的《三全镇》、《金锁阵》等,《刘公案》系统的《大 送嫁》、《白绫扇》、《范孟亭推车》等,及《金钱记》、《红风传》、《丝绒记》等4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