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十月七日(1898年11月20日),林散之生于江

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于叔伯兄弟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自三岁始,喜就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林散之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有关孔孟言论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清宣统三年(1911年),父亲林成璋病故。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廪生读书。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民国二年(1913年)春,全身患脓疮,自南京返回。为强身健体,开始习武。在家自习诗文书画。

民国三年(1914年),在乌江街,与许朴庵、邵子退相识。9月13日,装订一本诗集手稿,名《古棠三痴生拙稿》(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自号“三痴生”,因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子久)号“大痴”,清代“小四王”王玖(次峰)号“二痴”,故自命为“三痴”,隐隐有继起之志焉。

民国四年(1915年),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民国五年(1916年),在历阳一寺庙,与许朴庵、邵子退结为金兰之交,时人称誉“乌江松竹梅三友”。为范期仁家写田契并雕刻门前石狮和四块石(砖)刻(龙、凤、狮、虎)砌于二进门的门头上作装饰,酬金甚厚,悉数汇上海有正书局邮购珂罗版精印书画册,视若珍宝,日夜临摹不辍。与赵姓女结婚,一年后赵姓女病故。

民国七年(1918年),为乌江邵馨吾作《狂道人图》,并作《题狂道人赠邵馨吾先生》诗。是年秋,临沈石田的《洞庭秋色》长卷。由于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只临一半就病了,卧床不起。后经张栗庵及时医治,获救。病愈后,有诗作《戊午秋日,作洞庭秋色长卷未竟,一病几危。濒殆时,犹念念若卷不置,枕上成《绝命诗二首》。

民国八年(1919年),范培开与在全椒做生意的盛秋矩为挚友,经范培开介绍,林散之与盛秋矩女儿盛德粹成婚。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作《和内兄盛峻居春雨读杜诗及咏自鸣钟原韵》(《古棠三痴生拙稿》)。

声名日渐

民国九年(1920年),大家庭分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民国十年(1921年),在散木山房用工楷书写“四时读书乐”(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张栗庵取“三痴”之谐音,为其改号“散之”。长女荪若出生。

民国十一年(1922年),诗书画声名在家乡日著,索字画者颇多。为和县曹晋文作《东方朔偷桃图》。与全椒张汝舟相识。

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为曾梓亭作《老木水牛图》,塾师庆承铭刻于竹上八月,在上海《神州吉光集》第五期发表书画作品和书画润例及小传。着手编著《山水类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四月,完成《山水类编》28卷,另编《序目》一卷,共29卷,21册,35万字。清稿时,由大姐夫范期仁之女范培贞代抄部分。时年范培贞十七岁,在家从林散之读书,既慧且贤,字体清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校补《山水类编》。三女芷若出生。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在乌江街范家药房用一幅画换得龙尾金星砚璞一方。长子昌午出生。

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二子昌庚出生。

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辞退范期锟家教书工作。赴沪赁居黄宾虹住处西门路169号(西成里17号)对面西门路178号西门里(石库门)小亭子间,从师黄宾虹习画。襄助黄师编纂《画史编年表》。

民国二十年(1931年),思乡心切,作山水一幅。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家乡因水灾造成饿殍载道、居无定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历阳唐一斋(林散之姨夫)、夏伯周(1887—1954)到草堂相聚数日,绘画作诗。成立“求声”读书社,与邵子退、许朴庵、章敬夫诸友成立了一个读书社。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林散之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

,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患背痈,屡月不愈。作《病居示子退二首》诗。暑期请来许朴庵、邵子退,共商结庐缑山之大业。秋,偕至友邵子退、学生林秋泉同游九华山和黄山,得纪游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五女杜若出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上海,寻黄宾虹不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到和县访好友谷沆如不遇,被刁遁庵邀至家中,相聚在小院内,紫藤花下,两人煮茶共饮,谈起日军入侵带来的灾难。冬天,又一次来到和县,住在友人谷沆如家。检沆如所藏戴重《河村集》灯下读之,作长句书其后。书画署名“散之”、“林散之”、“乌江林散之左耳”。印章“散之”。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拎起藤篮,拄着竹杖,到邻县的含山游历。清明,李本一来到乌江“视察”,邀先生谒霸王祠,先生作诗以应。秋,又拄着竹杖,到邻县的无为、庐江游历。暮秋,无为、庐江游历归来后,至和县卜集小夏村朱智熙(1910—1959)(字穆亭,范培贞夫)家,草书自作诗《枭矶孙夫人庙》 。冬季,游历日军足迹未至的地方和县北部山区。在赴香泉的途中,由乌江经卜陈至卜集河村埠山河高村的华严寺,后由香泉经高皇殿至善厚集,行中,作《怀古思今二首》诗。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入侵后,一段时间内,疏于学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友谷沆如遭枪杀,不久鲁默生亦遭奸人杀害。为避乱,林荇若、林昌午、林昌庚先后去全椒古河镇江浦中学读书;其心情抑郁,两次患病。觉澄法师在和县观音阁开坛讲经,弘扬佛法,和李秋水前去听讲,于此皈依觉澄法师,为在家居士。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日寇搜捕游击队,无辜将盛夫人和二子林昌庚捕去关押一昼夜,所幸多方人士营救得免于难。安徽第十游击纵队司令柏承君派人来接先生到全椒县的古河镇去“玩玩”。同时,二女林荇若、长子林昌午、次子林昌庚此时正在古河读书,乘机去看看他们。秋,母亲吴氏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