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1577—1652)字君度,号鹤涧,明代绘画大师,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皴染结合作为其特色。所作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中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
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并在画作中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代表作有《栖霞山图》《浮岚暖翠图》《延陵挂剑图》《西山爽气图》等
人物简介:
张宏(公元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征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所作人物画,线条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
传世作品有:《栖霞山图》、《句曲松风图》、《浮岚暖翠图》、《止园图》、《青绿山水图》、《西山爽气图》、《华子冈图》、《兰亭雅集图》、《琳宫晴雪图》等。在文献记载中,张宏一六五二年画过一幅《蜀葵图》,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资讯。后来相传有柴人在苏州西山的密林中,见到了年逾九旬的张宏在山中作画,其道袍加身,鹤发童颜,犹如仙人一般。
传世作品
《青绿山水图》,上海博物馆藏;
《延陵挂剑
图》、《村径柴门图》、《溪亭秋意图》、《杂技游戏图》、《击缶图》,《阊门舟阻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雅集图》,首都博物馆藏;
《琳宫晴雪图》,辑入《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图说》;
《柴门流水图》,辑入《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
《寒山萧寺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牧牛图》,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桐荫高士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万壑秋林图》,私人藏;
《浮岚暖翠图》、《秋塘戏鹅图》,广东省博物馆藏;
《华子冈图》 、《布袋罗汉图》、《栖霞山图》、《山水图》、《石屑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句曲松风图》,波士顿美术馆藏;《仿宋元人山水册》,美国私人藏;
《止园图》,柏林东方美术馆藏;
《西山爽气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溪山秋霁图》、《风雨归牧图》、《山塘短棹图》,南京博物院藏等。
张宏绘画技法高超,笔墨灵动传神,真迹者皆为精品,被各大博物馆奉为镇馆之宝。《西山爽气图》被教委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新教材,当做古代文人画的范例;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布袋罗汉图》设计在了邮票上,以故宫博物院推荐的宋、明四位画家张宏、晁补之、王问、梁楷所绘的四幅人物古画为题材,印制邮票一组;《止园图》册更是被国际园林界称为“中国古代园林”无与伦比的、最好的视觉证据。
艺术成就
张宏的绘画继承了吴门画派的文人画风格和特色,并在写生的基础上搞创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画中体现出清旷幽深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画活了起来。他在绘画中所使用的透视法与西方立体画法不谋而合,故宫博物院专家也称张宏的山水画笔墨精湛,世所罕见。他曾登高画鸟瞰俯视图,更是当时罕见。张宏经常携笔墨进入山林中作画,在那个时代,去名山大川写生者不多见,可见张宏是非常难得的一位
重视写生的绘画大师。
他所画山石质感坚硬,仿佛敲击有声,云山烟树之间,流水清澈,涓涓而下,使人身临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画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深远高逸的气氛,奇峰怪石、浓密古木、清泉飞瀑共同构成了清新典雅、气韵生动的画面。
风格创新,笔法灵动
张宏的画风师法沈周和文徵明,兼学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合而成自身风格。既具有吴门画派的典型风格,又有新的艺术语言在其中。
张宏作画风格创新,跳脱于传统之外,而且,他倾向于描绘特定的实景,以之取代历来传统山水所推崇的形式和固定造型。这样画出来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观,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去体会那峰峦起伏,绵延奔腾,江河湖港,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一般的理念认为中国山水只描写理想山水,而不表现特定实景。实际上,山水画可说是根源于对特定地方实景的描绘,而且是在经过了几世纪以后,才在五代和宋代的大师手中,一变而为体现宇宙宏观的主题。然而,即便是这些大师所作的画,也不全然偏离山水的地理特性,相反地,他们是根据自己所在地域的特有地形,经营出各成一家的表现形式,后来,这些自成一家的表现形式成了区分不同地域派别的标准。
开启写生主义之先河
“写生”一词,是因为美术史上的五代“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祐到宋“写生赵昌”的历史发展,而获得了在品评上的意义。此后,凡是国画临摹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的都叫写生;摹画人物肖像的则叫写真,而与之相应的有“写心”和“写意”。历史上的画家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不言写生,可是,生活对于画家的艺术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到了明末吴门画派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生,首先是由明末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张宏发起的。张宏把写生当做作画的基本形式,并加以创作,以山水为主,他带着画笔走进了大自然中,去自然中汲取艺术养分。这就是明画录所记载的“张宏,重写生,师法自然。”这句话在今天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在明朝时期,写生可被看做是另类了,甚至还会遭到一些守旧画家的反对。在当时南方很多画派都是一味的临摹古人,有的干脆直接把古人的画作拆开重新拼装,东拉一座山,西取一棵树,拼凑起来当做自己的作品。在这个时候张宏以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才思,深深地感觉到了传统书画技法的陈旧与落后,于是就不顾同门和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扛起了绘画创新的大旗,并为之奋斗了一生。时至今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翻开历史发现了张宏的这些贡献,无不为之惊叹不已。
具象山水,意趣清幽
古代文人墨客大多以山水为主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山水在古代不仅是可欣赏的自然风景,在某种意义上,山水已经成为人们寻找心灵深处清凉意境的一个载体。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山水画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民族的图像、中国人的性情。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与大多数画家一样,张宏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山水画的创作上。
张宏是一位善于创新的画家,无论画什么都要加入艺术思考,选定题材后才开始作画,在创作山水画时也不例外。对于地方风景的描写,自十五世纪末,亦即沈周的时候以来,便一直是苏州画家之所长。他们描绘苏州城附近的湖光山色,但这些画的构图极可能因为未能对这些地方的实际景致提供足够而明确的描写,而使得即便是当地的居民也认不出来。不过,画中描绘了知名的寺庙、桥梁和宝塔等等,不但有助观画者对于景致的识别,同时,借由这些当地文人绅士所常朝拜并游览的古迹,也得以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学和宗教的联想,绘画因此超越了仅仅再现景物的层次,而充满了意义。张宏的真景山水一开始便以重要的方式,打破了这种模式。他选择的景致并不一定列在当地的名胜指南中,而他作画的方式也愈有推翻成规之势。例如1613年,张宏偕伴赴吴兴近郊的石屑山游历,并为友伴做成一画。整幅画的构图遵循我们所熟悉的吴派构图形式,围绕着一条河谷发展,河谷顺着立轴狭长的画面,在中间蜿蜒而上。然而,画家以俯瞰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