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本世纪末灭绝?我不相信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7-07-21
一直在医院治疗的孙立广说到南极,年逾古稀的他马上声音提高八度。十多年前,他在南极发现企鹅粪土层,为全球南极生态地质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野。也正因此,他一举成名。如今,他的团队已经成为南极这个研究领域中卓有成就的队伍。近期,他们还将继续发表对南极生态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为我国南极古生态研究的开拓者,他憧憬我国南极研究的前景:“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南极的研究,我国南极研究将迎来几十年来未曾遇到的‘春天’。”
由于受到腰椎病的折磨,年逾古稀的孙立广只能一直站立着接受记者的采访。
突发奇想研究“企鹅史记”
1998年,孙立广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长城站科学考察团,前往南极进行企鹅生态与海洋气候环境、冰盖进退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他看来,企鹅是南极的标志性生物,它们在海洋中捕食,把海洋物质通过生物的消化与活动过程,将粪便、羽毛和残骨留在陆地和积水区,与风化土壤和植被的残体等一起保留在沉积物中,从而实现了物质大尺度的循环。
“这样日积月累堆积起来的沉积层不仅是一部企鹅的‘史记’,它还是海洋、湖泊和生物的‘史记’。”不过,他也意识到这一想法很难得到外界认可,“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剑走偏锋的异想天开。还有人说,你想了半天最后怎么要去研究粪,登不上大雅之堂。”
虽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之声,但孙立广坚信这一思路是可以成功的:“我是用35年的学习与研究工作积累作为基础的。”
但他万万没想到,寻找含有企鹅粪沉积层的过程这么艰难。
当时的科考条件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科考人员的装备条件远不及现在。每天在泥泞雪水中,淌来淌去,鞋子里往往灌满了冰水。但是比双脚冻得麻木不堪更让人心凉的是:在南极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在企鹅岛上费尽周折,也没有找到一块存留粪土层的洼地。
绝处逢生的寻找之路
“由于企鹅几乎都生活在海边的岩石小丘上,雪雨和流水不断地将它们的排泄物和毛发残体等清扫入海,找不到粪土层,原来的设计便成了无米之炊。”正在孙立广已经彻底绝望时,却迎来了历史性转机。
在离开南极回国的前三天,孙立广决定到高处去碰碰运气。在山中的积水小湖中,他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企鹅粪土层。
回忆起当天的情形,孙立广至今心潮澎湃,“那是我们考察97天来最快乐、最兴奋的一天!”也是从那天开始,他从此与南极和企鹅分不开了。
他用企鹅粪土层的方法,不仅可以研究企鹅生态,还可以研究气候动力学的一些问题。沿着这一思路,孙立广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把太平洋和极地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但我这辈子实现不了了,好在年轻人已经接上来了。”
孙立广希望把这个问题做得更长远:“从保护的角度、历史演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性的气候事件对企鹅、海豹生态活动的影响。”
对话
中国面临南极研究最佳机遇
广州日报:在即将出版的《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有研究认为:到2100年,帝企鹅将会在本世纪末彻底灭绝。你是如何看待科学界的这一研究的?
孙立广:这是给人类一个提醒:帝企鹅处于危险当中。这是他们的一种新的数字模拟方法,将多种因素加在一起做出的预测。但预测是否准确,很难说。因为预测总是具有不确定性,而影响的因素也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地球而言,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这篇文章的几位作者,都是现代生物学家。但对一个多因素控制的事件来说,我们是很难预测的,我不太相信会灭亡。
以前我们在研究企鹅数量减少的时候,有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天气变暖或者严寒,企鹅数量会减少。但根据我们在罗斯湾的调查发现,气候突然变冷的时候,数量不仅没减少,还增加了。
还有气候变暖的问题。南极海冰是否大面积融化是有争议的。目前,北极的海冰是在逐渐缩小。但对于南极而言,海冰总的面积基本是处于平衡状态。
包括前段时间,说史上最大的冰山崩裂了下来。其实并不是最大的,最多也是第三大,原因也并不是气候变暖造成的,而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南极经常发生的,不能都归结于气候变暖。
广州日报:你认为,我国在南极的研究上,已经担任怎样的角色?
孙立广:可以说,现在是中国几十年来,面临着南极研究的最佳机遇。在十三五期间,国家特别重视南极问题。南极科考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我国现在已经把极地安全包括极地生态安全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我虽告老但是还未还乡,不时地出点主意,还在守望着青年科学家们在极地继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