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或让“老药”变身抗癌利器

renwen 提交于 周六, 2019/03/02 - 23:10
分类

  很多肿瘤患者非常关心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人看了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就会来咨询临床医生“药物能不能用”。“实际上,很多论文属于基础研究范畴,距离临床应用还很远,有些研究成果在动物模型上有效,应用到人体上很可能不是那么一回事。”王树森表示,毫不夸张地说,90%的基础研究结果无疾而终,无法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在把希望寄托在全新研发的药物之余, “老药新用”也格外受人关注。

  实际上,“老药新用”是药物开发的常见思路之一,指的是对已经投入临床使用的药物拓展新的适应症,或者新的治疗方案。和一种全新研发的药物相比,“老药”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在此前的研究中,该药物的药理、安全性与毒副反应已经明晰,研发的进程可能会比新药快。

  但是,无论是“老药”还是“新药”,当它作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投入临床使用或者需要拓展新的适应症、新的治疗方案时,必须具备几个条件:要在动物模型上取得预期效果,研究药理作用、安全性与毒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等;要在人体上进行三期临床试验,要研究它的作用机制,解释清楚为何能抗肿瘤等等,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成功获批上市后还要进行监测,也就是IV期临床试验,以观察该药物的长期毒副作用。

  总的说来,“老药”要想获得“新用”,并不容易。王树森强调,患者在了解一些最新研究的科研资讯后,可以咨询专科医生。不过,专科医生只有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结合患者既往的治疗情况,才能做出是否推荐的决策。

  “我见过一些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内分泌治疗效果很好,不需要考虑用双硫仑、二甲双胍。”王树森认为,乳腺癌作为目前所有肿瘤中治疗手段最为丰富、治疗效果也最为理想的恶性肿瘤,很多患者采用现有的规范治疗方案,完全可以实现较好的疗效,不需要剑走偏锋,或者把希望寄托于一些尚处于研究进程中的药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