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农田残膜污染治理难题留给子孙后代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17-08-08
“治理农田残膜污染是我们亟待攻克的难题,又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补贴政策、地膜减量化应用、可降解地膜应用、PE地膜机械化回收、高强度地膜推广应用以及回收残膜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必须综合施策、常抓不懈。”8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市出席第十一次全国微灌大会暨中国塑协塑料节水器材专委会2017年年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表示。
陈学庚在上世纪80年代曾和兵团众多科技工作者研发出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产品,填补我国地膜植棉机械化应用领域空白。然而近年来,环境治理和残膜回收成了他的心头之痛:“我余生就是要和国内众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奋斗,攻克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瓶颈,一定不把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这个难题留给子孙后代。”
“新疆大面积应用地膜种植已有30余年,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目前覆膜种植的农作物已由棉花扩展到番茄、玉米、甜菜、辣椒、瓜类等,总面积5000余万亩。”陈学庚介绍。
与此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呈现日趋严重态势,成为“白色污染”,破坏了环境,也影响了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农田残膜污染,要针对残膜治理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陈学庚认为,“首先,要在全民中树立土地保护意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明确规定农用地膜的强度,凡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强度应达到规定标准,为秋后机械化回收创造基本条件;其次,要确立‘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严格规定当年新铺地膜的残膜回收率,达不到回收标准的,应用经济手段予以处罚,达到回收标准的,应明确给予奖励。经济杠杆的撬动是最具有实际效果的,要尽快制定当年新铺地膜的回收率标准;再次,要把残膜污染治理的意识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陈学庚认为,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含盖地膜减量化应用、可降解地膜应用等众多问题。目前要做好普通PE地膜的回收工作,现在的目标应是“不欠新账,逐步还老账”,“当年新铺地膜回收率应达到85%以上,秋后残膜回收率达不到标准的,应禁止对土地进行耕翻,因为残膜翻入土壤中,再将残膜从土壤中回收,花费的人力物力将增加4—5倍”。
陈学庚还建议,加大对可降解膜的研究开发和试验力度,要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进行降解研究和试验;加大对新型残膜回收机械的研究开发力度,新型残膜回收机械应达到容易操作,作业效率高、使用可靠性高,回收率能达到90%以上、作业费中残膜回收成本不超20元等标准,此外,残膜回收机械还要具备自动卷膜功能,回收的残膜卷可方便集中堆放,而回收后的残膜含杂率要偏低,要为资源化利用创造基本条件。
此外,他还建议做好不同作物使用不同特性地膜覆盖的评估工作。“膜覆种植产生的效益不是很明显,而且生长期能满足作物成熟要求的,可以不使用地膜。比如在石河子垦区种植玉米、奎屯垦区种植甜菜就可以不用地膜。在地膜应用方面,要根据不同作物的残膜回收难度、适应性、增产效果等综合因素,确定使用降解膜或者PE地膜,比如种植番茄,残膜回收难度太大,应使用可降解膜。”陈学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