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蔡学全
目前已进入致命白毒伞高发季节,食安部门专家详解如何防范误食毒蘑菇
广州的3月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也是毒蘑菇头号杀手——致命白毒伞的高发季节。街坊们要注意了,毒蘑菇并没有在脸上贴着“有毒”两个字,它们往往长得一脸“无辜”相。除了声名在外的致命白毒伞,你知道还有哪些蘑菇有毒吗?你知道毒蘑菇中毒的症状是怎样的吗?专家提示,谨慎食用野生菇是最好的预防。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医生,也为市民们详解了各种中毒类型的症状和简单的应急处置办法。
致命白毒伞
什么是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致命白毒伞与黧蒴树共生,含有极毒的鹅膏毒素,可引起严重肝损伤,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误食50克(一两)可使人致命。
致命白毒伞与一种名为鸡枞(又称三八菇、鸡肉菇)的食用蘑菇颇为相似,容易被误采而出现食物中毒。
本月初,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人员今年首次在白云山发现了致命白毒伞的“身影”。身为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李泰辉博士向市民发出提醒:千万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避免悲剧发生。
怎样预防误食毒蘑菇中毒?
1.拒绝“土方法”辨识毒蘑菇
广州市食药监局的专家表示,蘑菇的种类多达万种以上,部分有毒的蘑菇和可食用的蘑菇在外形和普通特征上没有明显区别,也有可能存在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混杂生长的情况,实在很难区分蘑菇的种类及其毒性,即使是专业人士也要通过对菇类的外形、显微结构、DNA等多方面特征结合分析,才能准确地鉴定。
目前,还没有快速可靠的方法来鉴别蘑菇的毒性,仅凭肉眼观察或所谓流传的“土办法”来辨别野生蘑菇的毒性,是非常不科学的。
2.谨慎购买混杂的野生菇菌
喜欢到国内外山区旅游景点旅游消费的市民,切记不要在路边摊档购买一些散装的、混杂型野生蘑菇回家食用,尽量到当地正规的商店购买有包装的商品,建议选择包装中只有单一品种的食用菌“纯品”,如购买的是“杂品”,夹杂毒菇的几率就会提高。
3.餐厅食肆消费不要轻易品尝罕见的菇类菜式
为招揽顾客,有的餐馆会推出一些市场鲜见销售的“新品种”菇类菜式,如“野生XX菌片”“野生X花菌”等。由于蘑菇种类多,生长环境也复杂,也有可能混杂了其他一些有毒的蘑菇,会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对于这些“新奇”的蘑菇类菜式,建议不要轻易品尝。
越漂亮的蘑菇越有毒?不对!
还记得几年前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吗?同时被带红的还有传说吃了会一直发笑很有愉悦感的“蓝色小香菇”。如果你对致幻型的毒菇“跃跃欲试”,医生的意见是:“千万不要试!”因为毒蘑菇的伤害比经过提纯的毒品更严重,其毒素往往成分复杂,可能存在不同类别乃至作用未知的毒素,一旦中毒很难见招拆招。
民间有说法认为,越漂亮的蘑菇越有毒,尤其是颜色艳丽绚烂的蘑菇才是毒蘑菇。实际上并非如此。最“打脸”的就是剧毒的白毒伞。白毒伞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却长得跟普通无毒的白蘑菇一样“朴素”,符合传说中无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误食。
同样其貌不扬的毒蘑菇还有多种,比如:
①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是常见的剧毒蘑菇,在广东省的农村、山区分布较广,通常在夏秋季雨后的草坪、蕉林土地上群生或散生,其普通的外形和生长环境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极度相似,容易被误采误食。
铅绿褶菇具有毒性,其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是近年省内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种类之一。
②奥米粉褶蕈
奥米粉褶蕈是近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毒菇,值得注意的是其外形与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蚁巢伞(荔枝菌)极度相似,因此被误采误食的可能性较高。由于该品种被“新”发现,其可能引发的中毒等症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但曾出现食用后引起肠胃炎症状的案例。
毒蘑菇中毒包括五大类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蔡学全教授介绍,误食毒蘑菇事件每年春天都有发生,尤其是多雨的时候,野外毒蘑菇冒头,总有踏春者采摘误食,医院急诊科也会接诊到剧毒蘑菇中毒的相关病例并转诊到专科医院。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会引起人体严重中毒的毒蘑菇大概有十来种,其毒性的表现症状和影响程度各有不同。食安人员表示,根据毒素引发的症状,蘑菇引起的中毒类型大致有5类: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日光皮炎型。
1.胃肠型中毒:吃下毒菇后半个小时到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胃肠型毒素对胃肠道的刺激十分明显,也能让人很直观地做出反应——食物中毒,必须就医。
2.神经精神型:最典型的是毒蝇碱,会让人产生类似化学农药有机磷中毒的症状,如流口水、瞳孔缩小、视觉模糊、心跳减慢等副交感神经紊乱症状。另外,致幻型的神经毒素中毒反应是出现幻觉、手舞足蹈、精神错乱等。
3.溶血型毒素:含这类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食后6~12小时发病。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头痛、烦躁不安等症状外,可在一两天内由于毒素大量破坏红血球而迅速出现溶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及脾脏肿大等。有时在溶血后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甚至继发尿毒症等危重症状。
4.肝肾损害型:这就是致命白毒伞的中毒类型。一旦开始出现中毒反应,短时间内就会发生全身多器官衰竭,如心、肝、肾等功能快速衰竭。
5.日光皮炎型:当毒素经消化道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发烧及疼痛。这种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2天发病。
专家支招:误食中毒怎么办
医生和食安人员同时提醒,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食用野生蘑菇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处理,并尽快拨打120送医院救治,同时保留野生菌样品供医务人员救治参考。
而医生的急救原则也是首先考虑最快终止毒素在消化道的吸收,比如大量喝水、催吐、洗胃、导泻,甚至服用活性炭吸附毒素再予以导泻。总之,越快就医,越早处理效果越好。
蔡学全介绍,轻度的胃肠型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半个小时以内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和普通的食物中毒一样,病程两到三天,死亡率较低,经过治疗很快就好。
而其他多种类型的蘑菇毒素中毒,潜伏期可能相对较长而且症状较为严重,一旦忽视了进食蘑菇史,很容易出现误诊,危险性也很大。像神经精神型、溶血型中毒,可能在半天、一天后才开始出现症状,病程2~6天,处理得当也可挽救性命;而最凶险的肝肾损害症状,处置及时也几乎要半个月才能初步康复。
图/由广州市食药监局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