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海湾”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1/10/05 - 00:36
分类

科技日报 2021-06-10 作者:李 禾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并不乐观。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开展了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类型包括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其中7个呈健康状况、16个呈亚健康状况、1个呈不健康状况。特别是海湾生态系统,7个呈亚健康状况,杭州湾生态系统呈不健康状况。

  在6月8日于北京举行的“2021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上,生态环境部海洋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将聚焦“美丽海湾”的保护和建设,实施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综合治理,实现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高质量发展四大协同增效。

  海洋生态环保聚焦“美丽海湾”建设

  目前,全球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数量是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说,21世纪,海洋经济越发受到重视,但人类的过度开发和肆意破坏,造成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日益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张志锋说,海湾生态系统类型非常多样,是地球上单位面积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其生态重要性、敏感性和脆弱性,都尤为明显。

  据统计,我国有名称的海湾共1467个,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大型海湾5个,分别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杭州湾、北部湾。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的150个主要海湾,岸线长度占到我国大陆岸线总长度的57%。

  张志锋说,海湾资源利用强度非常大,影响海湾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的破坏特别是围填湾导致栖息地的丧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即打造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制度、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这基础上,确定的我国‘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将以‘美丽海湾’保护建设为统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分类梯次推进海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根本好转。”张志锋说。

  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并重转变

  “生物生态健康是‘美丽海湾’的关键,海洋生态保护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张志锋强调,根据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将在105个湾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关键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将涉及48个地区,“实现从污染防治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并重转变”。

  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271处,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1%,低于世界各国管辖海域内保护区面积平均达14.4%的比重。

  在今年世界海洋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联合发起《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地倡议书》,倡议加速识别重要生态热点区域,为新建海洋保护地实现应保尽保提供决策依据;创新保护地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黄海生态区已成为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黄海生态区已选划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共152处,总面积8.04万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朝晖说,从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地分析中可发现,我国目前海洋保护地管理建设过程中仍面临顶层设计缺乏、管理能力和管护条件弱等问题。一些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区域仍未划入海洋保护地,在较多区域存在保护空缺。

  “‘十四五’,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大气和地表水治理经验,围绕我国主要海域,探索建立开放式的联合研究中心,既能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能对接一线管理的技术需求和实践。”张志锋说,通过多元化、市场化力量参与,实现“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