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天命靡常”、“敬德” 、“保民”的哲学意义
周代周公的 “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观点,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转移,相对于商代把
周代周公的 “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观点,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转移,相对于商代把
培里把价值分为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惯等 8个领域。
中国古代著作《尚书?洪范》记载的殷代贤人的言论,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神学观念,同时又把水火木
享乐主义者主张在所得到的快乐的份额中寻求价值标准。
《周易》古经,将早期“八卦”观念加以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
关于‘价值’与‘科学所研究的事实’的关系,‘人类的价值经验’与‘独立于人的实在’的关系,即价值
春秋时代政治家子产反对天命迷信倾向的名句是:“天道远、人道迩”。
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哲学,尽管流派很多,对价值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
孔子的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
商代把 “天”看成是人格化的至上神,作为世界的最高主宰。
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因而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的“道”“器”指的是:道是无形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实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
先秦时期强调了天的物质性的哲学派别是齐国的“稷下学宫”的一批学者。
墨子主张“贵义”,他所谓义,是指有利于国家百姓人民。
一般地说,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
孔子提出“两端”和“过犹不及”。
苏格拉底把追求善和美德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善和美德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问题上反对任何超历史的观点,认为对任何社会现象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
人道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
柏拉图认为,只有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有理性才具有绝对的价值,才是善;人的
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则是他们的全部社会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
庸俗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有:福格特的《人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否认感觉来自客观的外部事物,认为感觉是主观自生的、唯一存在的东西,从而认为感觉之外没有别的什么
庸俗唯物主义,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
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学的理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
荀子对作为传统宗教基石的天神崇拜和天命神学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把人格化的“天”改造为自然的天,
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从古代希腊到古代罗马,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琉善等无神论思想家。
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欧洲近代流行的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译理神论。
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近代欧洲的自然神论思潮首先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克拉底鲁提出人“连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根本否认事物有任何的稳定性、确定性,从而
泛神论,把神和整个宇宙或整个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
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
欧洲哲学史上出现的泛神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熔化
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或者从个人的感觉经验出发,或者从个人的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
在古代希腊,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就有泛神论思想。
一元论,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
价值论,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
哲学基本问题,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亦称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
17世纪法国的R.笛卡尔是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
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对个人、阶级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古希腊恩培多克勒以“四根”即水、火、土、气的结合与分离说明万物的产生和消灭。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