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曲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2011年5月23日,粤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

业的八音班。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

发展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

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辛亥革命后,又出现明眼女艺人(亦称“女伶”)演唱粤曲。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粤曲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1958年,集中优秀演员和乐师,成立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曲从基本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弹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创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时,还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备受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粤曲逐步得到恢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粤曲重唱功,讲究声腔艺术,分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音乐性强,曲调优美,曲牌板式极为丰富,以梆子、二簧两大腔系为主体,吸收地方歌谣、小曲、小调为辅。表演形式除继承传统的清唱外,还发展了说唱、弹唱、表演唱、小组唱、小合唱等。曲艺演员中的佼佼者主要有白燕仔、黄少梅、谭凤仪、李丹红等

粤曲特点

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

、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黄、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曲等。唱法多样,师娘时期以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女伶时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

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广东曲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广东曲艺是指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

如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实际指的是广州和岭南地区的说唱文学。狭义的广东曲艺单指粤曲演唱。

粤曲 演唱:粤曲是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大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粤曲盛行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华人聚居的地方。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艺术。粤曲的唱腔也由原沿用戏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脚、花脸、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当,归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传统曲目

粤曲传统曲目有八大名曲:《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黛玉葬花》

、《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

唐涤生名剧《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三笑姻缘》、《花田八喜》

徐子郎编剧的《凤阁恩仇未了情》和《无情宝剑有情天》

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

粤曲名家

粤曲各个时期均产生有杰出人才。“师娘”时期有月英、汉英、翠燕、馥兰、群芳

、二妹等。“女伶”时期人才辈出,代表性人物是大喉唱家熊飞影,子喉唱家张琼仙(又名张玉京)和四大平喉唱家的小明星(邓曼薇)、徐柳仙、张月儿和张惠芳。这个时期的著名乐师中,被誉为“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是佼佼者。此外,还有著名撰曲家王心帆、吴一啸、曾浦生、陈冠卿、杨子静等。建国后,粤曲更是人才济济,著名演员有李少芳、关楚梅、黄佩英、何丽芳、白燕仔、谭佩仪、黄少梅、李丹红、何紫霜、何世荣(失明艺人)、陈燕莺、赖天涯等。著名乐师有梁秋、方汉、朱海、陈萍佳、苏文炳、屈庆、黎浩明、汤凯旋等。著名撰曲家有蔡衍棻、陆风、丁枫、陈自强、刘汉鼐、潘邦臻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和乐师 。

小明星

(1911~1943)

原名邓曼薇,广东三水人,自幼学艺卖唱

,11岁以“童星”享名,被誉为“小明星”。她的演唱感情处理十分细腻,行腔低回婉转,缠绵悱恻,听来沁人肺腑。以《秋坟》、《夜半歌声》、《知音何处》等为代表作。她一生坎坷,倍受欺凌。1943年某日,她抱病登台演唱《秋愤》,曲未终而吐血,不久与世长辞,年仅32岁。“星腔”是粤曲观众最喜爱的一个平喉流派。

黄少梅

被誉为“星腔”第三代传人的黄少梅,1931年生,广东番禹人。自幼喜爱粤曲,对“星腔”情有独钟,拜小明星大弟子李少芳为师,13岁登台演出。她的演唱柔媚婉转,行腔流畅,极为抒情,一曲《子建会洛神》唱了40余年,后又传给了她的得意弟子梁玉嵘。她演唱的曲目还有《血染桃花扇》、《唐伯虎思秋香》等,已录制了唱片。

熊飞影

(1907~1969) 广州人。12岁学习粤剧,13岁改向曲艺名师陈坤臣习曲艺。14岁起在香港登台。她嗓音粗犷,善于以情带声,吐字行腔韵味清醇,且高亢刚劲。演唱李逵、张飞等勇士气势宏大。她演唱的曲目有一百多个,其中《夜战马超》、《岳武穆班师》、《武松大闹狮子楼》等脍炙人口。

白燕仔

(1919~ )

广东南海人。7岁随父学艺,习“平喉”、“子喉”。11岁浪迹江湖,她以嗓音浑厚高亢、吐字清晰、声韵铿锵而独树一帜。她擅唱的曲目有《牛皋扯旨》、《周瑜写表》等,她热心培养青年演员,李丹红是她的亲传弟子,在她的指导下,李丹红在“大喉”的演唱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刚柔兼济的唱腔。演唱的《牧马人》、《二泉映月》等现代曲目被制成唱片广为流传。

陈玲玉

(1961~ ) 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粤曲琵琶弹唱、演唱家,广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运腔自如流畅,音色圆

润清亮。她精于弹奏琵琶,专攻自弹自唱粤曲。陈玲玉的琵琶弹奏,指法精到、娴熟,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擒控收放自如。她的平喉,别具一种沉雄苍郁、丰满浑厚的韵致,而且能在高音区相当潇洒地行腔,高亢激越而透露出典雅蕴藉的神髓,代表作《悲歌广陵散》。她师承著名曲艺演唱家劳艳娟、李丹红,还拜著名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为师,在兼收并蓄各家各派所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琵琶弹唱风格。她不但擅弹擅唱,还能编能写和对演唱曲目进行音乐、唱腔设计。 1991年曾代表广东曲艺界赴天津参加首届全国曲艺节演出,引起全国同行的注目,饮誉津门,获荣誉奖。先后前往新加坡、澳洲、美国等地区进行演出和讲学,为推广和普及曲艺事业而努力工作,得到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还曾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表演“牡丹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全国、省、市最高奖项。1996年成功举办了《陈玲玉96京津沪穗港澳巡回演唱会》,1999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首届粤曲大赛银奖,并获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优秀中青年文学艺术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