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拓原本上下两册,不知何时失去下册。清乾隆时安岐《墨缘汇观》记载上册尚全,原有五十六页。至清末陈介祺后人转让此拓时,发现第四十二页之后丢失两页,仅余五十四页。民国时,经南方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藏。1949年,陈澄中夫妇携部分珍贵藏书定居香港。两年后,传言陈氏将出售藏书,并有日本人意欲收购的消息。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获悉后,决定不惜重金将这批珍贵古籍购回,当即通过香港《大公报》费彝民社长和收藏家徐伯郊会同国家图书馆版本目录学专家赵万里与陈氏洽商,直到1965年成功地购回了“郇斋”所藏的善本,入藏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其中就有《神策军碑》。现在,作为稀世珍宝,《神策军碑》仍藏于国家图书馆书库中。
结构规律
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两大类,而合体字又可分为左(中)右、上(中)下和包围式三种。在《神策军碑》中,它们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1.独体字。独体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多数字笔画较少,很难安排,.故在书写中要注意重心的稳固、点画的呼应和形体的变化。如右图中“中”、“于”、“心”、“九”四字,笔画虽然很少,但通过笔画的粗细、结构的巧妙分割,使字势雍容而稳健。
2.左(中)右和上(中)下结构。此类字在《神策军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安排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例得当,随形就位。一个字的几个组成部分在字中占有相应的位置而不能随意改变,在这一点上《神策军碑》可谓做得精到。如右图中“祈”、“秩”二字为左右相等,“祷”、“德”二字为左窄右宽,“邻”、“则”二字为左宽右窄,“圣”、“思”二字为上下相等,“息”、“乐”二字为上重下轻,“泉”、“畏”二字为上轻下重。
(2)宽窄合宜,高低有序。左(中)右结构的字,如左图中“动”字左高右低;“辫”字中间低,左右稍高;“卫”字则右低,左中较高;“激”字中间高,左右低。上(中)下结构的字,如图中“奄”字上宽下窄;“泉”字上窄下宽;“寒”字上下宽、中间窄;“帝”字上下窄,中间宽。
总之,在《神策军碑》中,没有左(中)右的高低和上(中)下的宽窄是完全相等的,即使是结构相叠的字,也有大小、高低、宽窄之别,如左图中“羽”字左低右高,“昌”字上窄下宽。
(3)避实就虚,穿插错位。《神策军碑》继承了欧阳询的法度,左右、上下之间相互避就,穿插错位。如左图中“息”字的上下两部分在横向关系上有重叠,这种相互避就而产生的重叠,使结构更加紧密。
(4)上下对齐,左右对称。在上(中)下结构中,无论是有中线还是没有中线,其上下都要想像—个中线来作为基准,使上下之间基本对齐。
而左右之间则以中线为基本对称。在左(中)右结构中,也应形成左右之间笔画的对应关系。如右图(三)中“銮”、“寒”、“素”、“清”、“相”五字。
(5)搭配得体,疏密匀称。其具仗表现为:笔画少者其距肖大,笔画多者其距稍小;笔画规则时,其距稍匀,不规则时也宜配合得体.匀称合理。如右图(三)中“咸”、“车”、“寿”三字。
3.包围式结构。包围式结构主要表现在外框与被包围者的协调关系上,务使其统—得体。如右图(三)中“通”、“图”、“幽”三字。
风格特点
纵观《神策军碑》全帖,其独特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一望便知是柳公权的手笔。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瘦硬通神,刚柔相济。《神策军碑》中的字,并非一味追求“骨感”,而是“颜筋”与“柳骨”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现出刚柔相济、筋骨并存的特点。其刚劲挺拔之态、森严锋利之势呼之欲出而无“露骨”之嫌,如右图中“森”、“武”、“朱”、“被”四字。
然而,《神策军碑》虽以骨力取胜,但如果看不到其丰腴温润的一面,则又失之甚远,临出的尽是柴棒,因而在强调“骨”的同时,亦不可忘记“筋”的存在。这种筋,是与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凝练的肌肉,虽略显丰
腴,却不失内在的张力。如图中“追”、“太”、“幸”、“灾”四字,笔画粗细对比很大,但瘦不显形销骨立,肥不显臃肿软弱。
2.冲宫紧聚,四面开张。《神策军碑》中的字,其结构之严谨着实令人叹服。从上文所述结字规律可知,其内敛外放,中宫紧聚,四面开张,如内功深厚之英俊剑客,如图中“集”、“齐”、“无”、“截”四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峻峭险劲,静中求动。《神策军碑》用笔以方为主,兼施圆笔,再加上其出锋之撇、捺、钩、挑等爽健之锋芒,故其峻峭之势随处可见,如左图中“泉”、“之”、“受”、“宗”四字就颇有典型性。同时,很多静而不动的字,审视良久,却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字,就是一个力的集合体。如左图中“大”、“天”、“其”、“骑”四字,均以回天之笔支撑平衡,且动感十足。
4.大小兼备,纵横交错。纵观全帖,其字形的大小不是状如算子,而是大小参差,随形布势,纵势与横势交错,大珠小珠同落玉盘。即使是同一字,在不同的位置,其形态神情也不尽相同,这是《神策军碑》的特色之一。如左图中“国”、“之”两字,在不同处出现就有了不同的表现。
总之,《神策军碑》是柳公权奉旨所书,故其不敢有半点懈怠,将其一生勤学善思之积累表现一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神策军碑》是柳公权一生中最大的辉煌,其晚年之作无出其右者。因而,简单地从用笔、结体以及骨力来分析它,只能看到基本外形。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因此,必须从通览的角度,认真揣摩其整体气势,不拘于一点一画一字,舒散怀抱而求其神韵,方能渐人妙境。柳公权从《玄秘塔碑》起,已基本泯去颜、欧风貌而注重己出,至《神策军碑》已臻完美。此碑浑然—体的大家气象,在中国书坛—千多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给人一种劲美、清朗的感觉。此碑又如白马银枪的罗士信,飘然而具清仪风骨,故苏轼云:“(其字)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米芾也说:“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清气健,无一点尘俗。”董其昌更是深有体悟,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柳书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欲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舍柳而趋右军也。”
神策军碑全文
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翰林学士承旨朝议郎守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崔铉奉敕撰.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臣柳公权奉敕书.集贤直院官朝议郎守衡州长史上柱国臣徐方平奉敕篆额。
我国家诞受天命.奄宅区夏.二百廿有余载.列圣相承.重熙累洽.逮于十五叶.运属中兴.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温恭浚哲.齐圣广泉.会天地之昌期.集讴歌于颍邸.由至公而光符.历试逾五让而绍登宝图.握金镜以调四时.抚璇玑而齐七政.蛮貊率俾 神只摅怀.践位之初.惟新霈泽.昭苏品汇.序劝贤能.祗畏劳谦.动尊法度.竭孝思于昭配.尽哀敬于园陵.风雨小愆.虔心以申乎祈祷.虫螟未息.辍食以轸乎黎元.发挥典谟.兴起仁让.敦叙九族.咸秩无文.舟车之所通.日月之所照.莫不涵泳至德.被沐皇风.欣欣然.陶陶然.不知其俗之臻于富寿矣.是以年谷顺成.灾沴不作.惠泽润于有截.声教溢于无垠.粤以明年正月,享之玄元.谒清庙.爰申报本之义.遂有事于圆丘.展帝容.备法驾.组练云布.羽卫星陈.俨翠华之葳蕤.森朱干之格泽.盥荐斋果奠拜,恭寅故得二仪垂休.百灵受职.有感斯应.无幽不通.大骆鸣銮.则雪清禁道.泰坛紫燎.则气霁寒郊.非烟氤氲.休征杂沓.既而六龙回辔.万骑还宫.临端门敷大号.行庆颁赏.宥罪录功.究刑政之源.明教化之本.考臧否于群吏.问疾苦于蒸人.绝兼并之流.修水旱之备.百辟竞庄以就位.万国奔走而来庭.搢绅带鶡之伦.毡裘椎髻之俗.莫不解辫蹶角.蹈德咏仁.抃舞康庄.尽以为遭逢尧年舜日矣.皇帝惕然自思.退而谓群臣曰.历观三五已降.致理之君.何常不满招损.谦受益.崇太素.乐无为.宗易简以临人.保慈俭以育物.土阶茅屋.则大之美.是崇.抵璧捐金.不贪之宝.斯著,顾惟.荷祖宗之丕构.属寰宇之甫宁.思欲追踪太古之遐风.缅慕前……(佚失两页30个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