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 夏县国土总面积1352.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59万亩,地貌为“七山二川一丘陵”,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2′-111°41′和北纬34°55′-35°19′,南同蒲铁路、候风线、临夏线、大运、运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至2014年,夏县下辖6镇5乡、256个村委会、812个自然村,总人口34.27万,荣获“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蔬菜基地县”等称号。
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
周属晋国地,周武王封姬于此。
战国时期称安邑。
韩、赵、魏三分晋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
秦称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
汉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
三国(魏)、晋,因袭旧制,称安邑县。
北魏神元年(428年)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处设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为夏县得名之始,属秦州河北郡。
北周改属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隋开皇十六年(496年)置虞州,大业初年废州,县隶河东郡。
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绛州。大足元年(701年)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至德之载(756年),更名虞邑。乾元二年(759年)复属陕州。
宋属陕州。金贞祐三年(1215年)属解州。元仍袭旧制。明属平阳府解州。清属直隶解州。
民国初,废解州,属河东道;民国19年(1930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民国26年(1937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民国31年(1942年)成立夏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民国32年(1943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政府;民国33年(1944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政府(简称康杰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民国35年(1946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民国36年(1947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政府;民国37年(1948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管辖;民国38年(1949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
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专署。
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
行政区划
至2014年,夏县下辖:瑶峰镇、裴介镇、庙前镇、泗交镇、埝掌镇、水头镇、禹王乡、胡张乡、尉郭乡、南大里乡、祁家河乡等6镇5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偏东南部,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2′-111°41′和北纬34°55′-35°19′,东有中条山,西有稷王山,鸣条岗横卧其中,山区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70%。夏县县城位于中条山瑶台脚下西2.5公里处,距运城市30公里,距太原市398公里,距北京市917公里。
地质
夏县境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至新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中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遍及辖区,但厚度不大,厚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山下平川地区及边山台地。夏县处于运城裂陷边沿,主要的地质构造为中条山山前大断裂带。该断裂带主要位于中条山西北坡山脚下,呈向南东凸出的弧形,全长约120km,其演化到新生代时,相对中生代应力方向而反向活动,形成运城新裂陷,晚新生代断裂活动较为强烈,表现为中条山强烈抬升,运城盆地的强烈下降,沿断裂还有热水分布。辖区海拔在250—1583米之间。
地貌
辖区地貌可分为三大部分:东部山地、中部边山台地和西部裂陷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分为山区、丘陵、平川三个区域。东部山地分布于县境内东南部,以中条山为主,呈北东—南西走向,地势高峻,石多土少,面积为91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4%;中部边山台地分布于县境内山地和裂陷盆地之间,多是黄土丘陵,称峨眉岭,从南到北,鸣条岗横贯其中的丘陵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西部裂陷盆地分布于县境内北西方向,属运城盆地。涑水河和青龙河从县境穿过,流经地带为平川区,面积为2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8%。
水文
夏县地表水丰富,地下水紧缺。地表水资源约为1.2亿方/年,可利用地表水约为4931.7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8670万立方米,实际开采量10300.5万立方米。地表水:境内河流众多,总长209公里,总流量1.2亿方。其中涑水河流域3294.9万立方,黄河流域8845万立方。受地形限制,可分为黄河支流水系、姚暹渠水系和涑水河水系三大水系,共有较大河流27条,其中直接入黄河支流的5条,通过姚暹渠入涑水河的22条。地下水:总储量1.0027亿立方/年,分5个区:低山层基岩裂隙水区、基岩裂隙岩溶水区、黄河丘陵孔隙水区、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区和浅埋中等富水区。
气候
夏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为205天左右,年日照时长为2293.4小时。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夏季呈现高温高湿,平均气温25.1℃;秋季往往出现阴雨天气,平均气温13.3℃;春季气温极不稳定,空气较干燥,平均气温12.9℃。夏季降水占45%,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夏县总耕地面积69.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4%。其中水浇地3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2%;山区耕地面积1307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8%;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2亩。辖区有褐土、草甸土2个土类,7个亚类,22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褐土面积占总面积76.4%,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丘陵区及前山倾斜平原区,地势较高,起伏不平,耕层浅,肥力低,土壤熟化度差;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鸣条岗西侧的青龙河、涑水河冲积平原区,土壤条件好。
矿藏资源
夏县地层出露较全,从中部到东南部依次由老到新而分布,断裂构造,成矿条件较为良好。已探明20多种矿产,在中部主要有金、铜、铝、锌、硅、水晶、磷灰石、大理石等;东南部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硫铁及石灰岩、白云岩等。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主要有禽类、兽类、两栖爬行鱼类、昆虫类等。其中禽类共9目21种62个品种;兽类共有6目14科29种:食虫目、猬科1种,鼬科5种,偶蹄目、猪科1种,鹿科3种,兔形目、兔科1种,啮科1种,啮齿目、松鼠科4种,鼯鼠科1种,仓鼠科3种,鼠科4种;两栖、爬行、鱼类主要有赛丽须鳅、草鱼、青蛙、蟾蜍、蟹、鳖、泥鳅、无蹼壁虎、蛇等;昆虫类主要有蜜蜂、赤眼蜂、蝗虫、蚂蚱、金龟子、蟋蟀等。
植物资源有药用植物、纤维植物、单宁植物、淀粉及糖料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观赏植物等7大类300多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150多种,主要有连翘、酸枣、黄苓、远志、山茱萸、五味子、血倍子等;纤维植物主要有芦苇、荆条、葛藤、荻等;单宁植物主要有油松、白桦、栓皮栎、辽东栎等;淀粉及糖料植物主要有栎贵、板栗、槲树等;果实类主要有梨类、海棠类、山楂类、山桃、黑枣、山葡萄、弥猴桃、沙棘等;油脂植物蕴藏量较大的有核桃、化榛、花椒、苍耳、臭椿、山杏、银杏、香椿、漆树等;芳香植物主要有侧柏、藿香、香薷、百里香、薄荷、柴丁香、荆公、苍太等;观赏植物主要有白皮松、圆柏、线柏、桧柏、龙柏、雪松、水杉、梧桐、黄栌、五角枫、合欢、山杏、柴丁香、黄连木、黄刺梅、金银花等;牧草主要有草木樨状黄芪、达乌里黄芪、白羊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