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现5个新野生物种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19/02/28 - 00:50
分类

深圳发现5个新野生物种

来源:羊城晚报 日期:2017-01-17

  分别是已发表的:刘氏掌突蟾、白刺湍蛙、广东颈槽蛇,和待发表的:深圳角蟾、深圳后棱蛇

  记者15日获悉,历时3年的“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目前已全部完成。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深圳的野生动物“家底”,材料显示,深圳目前共有陆域脊椎动物总计498种(含亚种),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此次调查还发现了“深圳角蟾”等5个新物种。

  梧桐山七娘山最富多样性

  “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是在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的主导下,由中山大学承接的项目。该项工作自2013年10月开始,于2016年12月调查结束,历时3年。

  此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首次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深圳市全境陆域(含海岛)脊椎动物资源调查。根据调查,深圳陆生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依次是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三洲田和马峦山等共同组成的东部山体链,其中以梧桐山和七娘山多样性最高。

  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陆域脊椎动物总计498种(含亚种),其中山溪鱼类6目18科27属30种,两栖类2目8科18属24种,爬行类2目(有鳞目包括蜥蜴亚目和蛇亚目)13科44属59种,鸟类18目62科192属338种或亚种(含11和野外归化种),哺乳类8目17科31属47种。在此次调查中,共发现了5个新物种,其中3个新种已经正式发表:刘氏掌突蟾、白刺湍蛙、广东颈槽蛇;待发表两个新种:深圳角蟾、深圳后棱蛇。

  放生行为影响城市生态

  此次调查也发现了深圳动物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项目组发现,商业开发不断蚕食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区域,尤其是排牙山、三洲田、马峦山等区域。环境的不断变化,有些区域的剧烈变化致使动物群落加剧了不稳定性,物种间替代演替现象非常显著,如在深圳大陆区域红耳鹎日益取代白头鹎成为优势种群,而在环境一直比较稳定的内伶仃岛,白头鹎仍然处于显著的优势地位。滨海区域日益升高的建筑群,不仅严重影响鸟类的迁徙,而且挤压了深圳湾鸟类的活动空间,致使深圳湾鸟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些过去常见鸟类现在已基本绝迹,如卷羽鹈鹕。

  放生活动频繁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在这次调查记录的498种脊椎动物物种,多达20种是外来物种,比例高达4.0%。有些外来物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外来物种的增多,久而久之将导致本地物种的消亡,破坏本土生态系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