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吴珊报道:1月3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公布了“2018年的12个食品安全热点”(以下简称“12个热点”)。食品安全权威专家陈陈君石院士、孙宝国院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热点进行了解读。
羊城晚报记者留意到,公布的这些食品安全热点,不少都为本报食刻出击栏目重点报道题目,比如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三文鱼标准之争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目前已从危机应对转向风险提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表示,这是中国对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日趋从容、稳健的标志。
食品安全热点全民关注
1、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安全吗?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亚铁氰化钾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一种抗结剂,主要是为了防止精制盐结块,在常规烹饪条件下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已被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广泛认可,按照相关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添加,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建议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氛围,提升消费者安全用盐的科学素养。
2、三文鱼标准之争
解读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中,将“虹鳟列为三文鱼”不合适,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生食虹鳟不一定比生食大西洋鲑(三文鱼)更具风险,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养殖环境和工艺。虹鳟也是优质鱼,对虹鳟产品的品质、品牌宣传等方面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3、咖啡真的“致癌”吗?
解读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食品中丙烯酰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目前尚缺乏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证据,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建议应强化针对消费者的“剂量—效应关系”的公众科普;同时,食品加工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减少生产过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
4、食用植物调和油鱼目混珠
解读专家——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针对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比如,在高价格油脂中掺入低价格油脂、以高价油脂命名、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标识不显著等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应文件,予以有效监管。与此同时,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产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5、“酸碱体质”被揭穿
解读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只有“酸碱平衡”的说法,没有“酸碱体质”的概念;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内体液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酸性或碱性食物并不能造成酸性或碱性体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才能促进健康。
此外,“12个热点”还包括“辣条‘同品不同标’被处罚”、“非洲猪瘟”、“木耳久泡有毒?”、“江苏消保委揭‘打酱油’真相引发争议”、“益生菌成了‘无益菌’?”、“美国环孢子虫感染事件解读”以及“‘职业打假’列入扫黑除恶名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