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评价

河北定州市有以晏阳初命名的中学以及晏阳初故居。晏阳初在1943年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或者1955年晏阳初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晏阳初得到里根总统的高度评价等等。所得奖项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质疑”。

家庭晚年

1917年晏阳初在当选耶鲁华人协会会长期间,结识了纽约华人牧师许芹的女儿许雅丽。许雅丽1920年来到上海,在女子体育师范任教。1921年9月23日,晏阳初与许雅丽结为伉俪。1980年8月8日许雅丽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

在晏阳初的晚年,经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他重新获得机会回到中国大陆,于1985年获准访问河北定县,会见了一些亲戚、同仁和校友,并受到了当时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接见。1987年他再次回国访问。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病逝于美国。

1993年,晏阳初的长女晏群英遵照遗嘱将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1997年晏阳初的陵墓在巴中东郊的塔子山建成。

教育思想

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话虽旧,“实有至理。人民委实是国家的根本。”然而,当时中国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中国以农立国,这些“有眼不会识字的瞎民”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因此,为平民办教育,尤其是到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开发世界最大最富的‘脑矿’”,这是关系到“本固邦宁”的根本问题。从1926年以后,晏阳初把平民教育的重点从城市转到农村,教育的对象也由城市平民变为乡村农民,心甘情愿“给乡下佬办教育”。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他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在进行广泛、深入、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认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得拳拳爱国之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在当下也仍有现实意义。

思想特点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它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其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又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继续浇灌几十年,结出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这位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值得高度重视。

一大发现

一大发现,是指晏阳初在一战时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华工服务当翻评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也是一大创造。它比什么“金矿”、“银矿”都重要。
  1918年,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第二天,他就应募以教育秘书的身份远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战场为在那里的20多万华工服务,当翻译。那时战争快结束了,华工思念祖国、家乡和亲人,但是他们不识字,不会写算,要通信就由晏阳初代他们写。晏阳初目睹华工被美国、英国、法国的官兵瞧不起,称华工为“苦力”。就是这些“苦力”,在战场上很勇敢。挖战壕、救伤员,其中有几千人受到了表彰,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定、沉着的献身精神,获得了如铁十字等各种勋。章他们并不“笨”,并不比外国人差,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已。晏阳初想起“人人皆以为尧舜”的道理,重视和尊重他们。他意识到应该把知识教给他们,使他们也能象他一样写算和认识中国的文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征得在法勤工俭学的领神李石增的支持,为华工办起了“识字班”,亲自选择中国简易文字,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经过三个多月每晚一小时的学习,其中有40多名华工学习较好,获得了识字班毕业证书。晏阳初曾收到法国战场上的一封来信,信中称晏阳初为“先生大人”,说:“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这件事对晏阳初思想震动很大,使他认识到中国人并不笨,他们所缺乏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这20万华工代表了占四亿中国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苦大众,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过去一般士大夫阶层都认为,普通老百姓属于所谓“下等”阶层,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住在农村,他们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只能做工当“苦力”,他们“不可教”。但晏阳初在办华工识字班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所谓的“苦力”,他们不在于苦力的“苦”,而在于“苦力”的潜在力,只要发掘出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1985年9月,晏阳初在阔别40多年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在成都地区原乡村建设学院校友会欢迎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发现,“即三四千年来所未发现的,我发现了‘苦力’的力。”他还说:在六十年前,“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五十年前回到中国,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许多中国的象林肯、爱迪生、杜威这样的英雄豪杰被埋没了,活埋了。考古学家发现了‘北京人’,那是若干万年的死人,我们发现的是活人,是这世界上有史以来的最大发现。”他认为,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个非洲、中美洲、亚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发现这个“苦力”的“力”之后,对于晏阳初来说,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志向和事业,他说:“我当时发现了苦力的力,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人矿”、“脑矿”

两大发明

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矿藏“脑矿”之后,就立志要开发这个大矿,他说:“第二点便是发明。发明开人矿、脑矿。”
  他的第一发明就是开脑矿的工作──“平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