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产于山东省的好吃的大米品种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明水香稻】 产于章丘县明水镇百脉泉以北,是驰誉全国的名产,种植历史悠久。相传自明代起明水香稻即成为贡米。

稻谷有黄白两种,香稻是属黄的一种。其特点是稻粒微黄、颗粒饱满、米质坚硬、色泽透明、油润光亮。蒸出的饭,清徐徐、甜丝丝、香味飘逸,民间有“一株开花几里香,一家煮饭香全庄”的赞语。1959年印度举行国际水稻展览,明水香稻名列榜首。

明水香稻原种“大红芒”。因其产地百脉泉一带遍地涌泉,水足土肥,故所产稻米又称“泉头米”。明水香稻品质虽好,但因受种种条件影响,过去种植面积小、产量低,一般亩产仅一二百斤。明代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载:“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解放后国家注意了对香稻的研究,从1971年起,县科委利用明水香稻干种子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的方法,选育出“辐香1号”、“辐香3号”两个新品种,既保留了“大红芒”的优点,又能抗倒伏,高产早熟,亩产最高达到350公斤左右。1987年全县共种植3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4.5万公斤。

【曲阜香稻】 曲阜特产。其米粒长扁圆形,色白略露青头,米质细腻油亮,食之柔韧可口,清香扑鼻,素有“一家煮饭,十里飘香”之誉。明清时期,曲阜香稻作为贡米闻名遐迩。至今仍盛誉中外。

曲阜香稻以逵泉池周围所产最优。逵泉位于城东南二里许,泉水甘甜清洌,喷涌不止。相传,泉水与东海相连,池下有青龙伏卧,故水清甜而源源不断。金代大定年间曾整修逵泉池,元代至正年间,在池旁建龙神祠,到清代乾隆年间扩建为龙王庙,一年四季由承祭官主持祭祀,旱或淫雨时人们也来此祈祷。逵泉被视为“神泉”,周围所产的香稻被称为“神品”。据现代水质分析,逵泉泉水中含有丰富的钠、钙、镁、铁等矿物质和十多种微量元素。优质的矿泉水,浇灌出清香的稻米,若用其他水浇灌,香稻就会失去特色。清乾隆年间,香稻扩种到泉水流经的沂河两岸,亩产百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保护这片土地,修渠整田,充分利用泉水发展香稻生产。1964年,面积扩大到1000余亩, 亩产达150多公斤。 后来稻区有的更换品种,有的改为旱作,致使香稻濒临绝种。 1978年后,香稻生产得到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科研机构,对香稻的栽培和管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试验。1987年种植香稻近百亩,亩产200多公斤。

【鱼台大米】 鱼台县是我国北方大米集中产地和山东省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之一。这个县每年种植水稻35万亩,年产优质稻谷1亿公斤左右。

鱼台大米粒大均匀,晶莹透明,营养丰富。用其蒸煮的干饭,洁白玲珑,柔软爽滑,软而不糊,冷后不硬,剩饭温食,鲜味如初。若做稀饭,则米粒不坯,汤粘味香。用其酿酒,醇香浓郁,味美绵甜。1985年10月,在山东省优质米鉴定会上,“鱼农1号”、“日本晴”、“山农13”等品种均被评为优质大米。同年,“鱼农1号”又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鱼台大米每年除完成国家定购计划外,约有2500万公斤可供市场调节。

【临沂塘米】 是临沂市塘崖一带种植的古老农家水稻品种,俗名“水牛皮”。其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驻此地,食用塘崖村大米备加赞赏。从此该地种植的大米多被官府征收进贡,并得名“塘米”。

塘米糙米呈浅绿色,精米为白色,生熟米均有浓郁香味。做干饭、熬稀饭,最喜大火蒸煮,香气四溢,味道极佳。此米米质特粘,是元宵、粽子、粘糕和各种高级糕点的上等原料。

1985年11月,临沂塘米在全省首次优质大米评比会上,被评为省级名特大米。并选送北京,参加了全国名、优、特、稀品种展评。

临沂塘米属早熟香糯型,水旱均可种植,夏播生育期为110天左右,插秧生育期120~125天。株高 100~115厘米,生长势强、耐脊薄。但该品种易倒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建国前曾一度濒于灭绝。建国后,也只能维持小面积试种。1987年种植40亩,亩产175公斤。经精选良种,1988年种植35亩,亩产达250公斤,倒伏问题已基本解决。

【小营大米】 滨州市小营镇特产。其特点是颗粒均匀、银亮透剔。做稀饭,汤稠透明,米粒不沉;做干饭,米形不变,香甜适口,筋道耐嚼。小营所产大米远销东北、华北各省和京、津地区以及省内胶东等地。在“小营大米”销售地区,一些厨师和家庭主妇,并不知小营在何方,但却知“小营大米”。

小营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海拔高,晾灌自如。这里属温带季风气候,稻子孕穗至成熟正值秋高气爽季节,各种营养成份的孕育,不受阴雨影响。所种水稻多系粳米类单季稻,主要有“农垦57”、 “仪系119”、“冀粳8号”等10多个米种。这些品种的成熟期多在160~180天。稻棵壮而不伏,千粒重高。

小营镇种稻虽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小营稻乡人注重对水稻的研究和选育。“水稻精种高产试验” 获地区“科技进步奖”。亩产现已由原来300公斤上升到50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