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艺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马 克(1931年~2008年,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会长,学会学术评定委员会高级评委) * 我认为中国根艺20年确实不容易。20年是个大庆,作为学会,成绩很大,确实应肯定。同意大家谈的,学会有个好领导班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从领导到工作人员,2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使根艺不断发展,成绩不得了。对一个人讲,20岁的一个小伙子站住了、站稳了,应该祝贺、庆贺、肯定。现 在全国各类学会、团体很多,也有办不下去的。学会要像陈云同志所说的“出作品,出成绩,走正路”。走正路虽然在后面,实际是在前面,正路就是正气,我们中国讲究正气。

赵 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组书记、教授,学会学术评定委员会高级评委)

* 根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应该有个整体的设想,普及与提高是个关键,让这个队伍真正庞大起来。有了这个基础,要使学会在学术方交流方面发挥作用,扩大它的涵盖面,还要在出精品、出人才上下功夫。要培育出一批学术骨干,以他们的作品,以他们在这个领域里的知名度来展现这门艺术的发展程度。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品牌的形成,将可以代表中国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一个高度。将代表人物的作品,通过博览会、展览会进行展示,品牌才能确定。搞品牌战略,要纳入到中国根艺美术这个领域,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领军人物,有它的经典作品,以及它的独特形式。

* 要有平台、网站,要有自己的一个相对的媒体,通过平台使作品进入社会,使创作成果转化为社会资源。要研究市场经济,走向市场对每个学会都很重要。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扩大生存空间,搞拍卖也好,办博览会也好,推销也好,广大的根艺作者,要对自己作品的消费群体作个市场调查。今 年10月学会举办精品展,如果有冠名的出钱就解决了办展经费问题。这次除了优秀作品展览之外,是否可以搞个研讨会。在研讨活动中,让大家互相交流,也有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根艺大师、生产厂家也可以介入其中,给他们一个清晰的传达,沟通很重要。利用这几天搞个研讨会,研究市场,研究学术,会得到许多好的建议。通过集思广益,把大家的研究成果进行转换,对未来就会产生很好的作用。

杨成寅(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美学学会会长)

* 在当代中国,搞根艺创作,已不是少数人,而是“千军万马”了。根艺创作队伍,有愈来愈大之势。其中有工人和农民,有科技工作者,有国家机关干部,有白发苍苍的离退休人员,有工艺师、画家和雕塑家,也不乏大师和教授。各省市的根艺作品展,经常举办,各省市的根艺美术学会相继成立,根艺作品不时在报刊上发表。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的根艺作品,就其主要倾向和特色而言,已具有不同于工艺和雕塑的独特审美面貌,根艺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根艺正在走向更大的繁荣,它的前景是美妙而不可限量的!

* 根艺的审美特征,既表现在造型所用的材质上,也表现在艺术加工的独特方式方法上,还表现在根艺形象的形、神、意的关系和性质上。根艺的具象形象在“似”的程度上要“适可而止”;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甚至偏重不似那一头;可以“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可以“又似这又似那”。不论具象的或非具象的根艺形象,都要有神、意在。没有神、意、势、韵的“形似”,是肤浅、低级的“形似”,有“媚俗”的危险。在根艺形象的创造中,或许可以套用张彦远的句型:以神、意、势、韵为主来造型,则“形似”在其间矣。

* 以自然为本,法天贵真,顺天应人,太极阴阳,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根艺这门独立艺术的坚实的哲学基础。在根艺创作的全过程中,“巧借天然”是开头,“加工适度”是中间,“返归自然”是结束。因为根艺的“思理”(构思、意匠),是在已找到的具有天然奇美的树根(天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根艺家面前实实在在已经摆着一个奇美的树根,他只能在这个树根上打主意,“作文章”。关键在于他能够用这个树根做成什么样的根艺作品,他的“思理”应当“巧”,但必须“巧借天然”。根艺的艺术加工过程,既是捉形、传神、求势、达意、品韵的过程,也是“美化”的过程。根艺美化的过程,应当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是形、势美与神、韵美的统一,是形式美与意境美的统一。

* 张彦远把绘画作品分为“自然”“神”“妙”“精”和“谨细”五等。他说的这五等,还是指“上档次”的作品。“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细者,为中品之中。”“自然”是第一等,而“谨细”是第五等。用到我们的根艺作品上,“精雕细刻”恐怕还只能用来评价第四、第五等作品。张彦远说得很清楚:“谨细”只是中等中的中等作品,比“谨细”还不如的,就只能是下等的了。他还说到,凡事都要“适度”,不能“没完没了”,要“适可而止”!搞根艺创作,加工加过了头,就会流于“矫揉造作”“失于自然”。

* 不是所有的根艺作品在形象上都“像什么”,要允许有些根艺作品“不像什么”。这种根艺作品,也有它的美,也有它的意味!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不会减少白云的美,反而会增加人们欣赏白云时的兴味。我们不排斥非具象根艺作品的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像什么”的具象根艺作品的合理性。

* “根艺不能雕”,问题不在于“能不能雕”,而在于“雕得好不好”“雕得适度不适度”“雕得自然不自然”。并不是所有的根材用来创造根的艺术形象时都必须雕,也并不是所有的根材不加雕凿就能成为根艺形象。不是说“因材施艺”么,该雕的就雕,该不雕的就不雕。鲁迅先生说过“所见天物,必非圆满”,根艺家把不圆满的根材,不经加工,就充当艺术品,并非是认真负责的表现。艺术加工是必然的,如何进行加工,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二要注意“加工度”,即平常所说的注意“火候”。

* 各种树根是根艺家的“语汇”,有限度的雕琢或组合,是根艺家构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方式方法。根艺家的“艺术语言”,从它受根的制约来说是有限的;从根的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来说,又是非常丰富、富有特色的。局限性与独特性两隔壁。根艺形象的奇美、独一无二、似是而非、朦胧含蓄这些优点大大弥补了形似方面的不足。它的自然的团块美、孔洞美、肌理美、线条美、质地美、节奏美、韵律美……大大地弥补了人工雕琢少的不足。

* 根艺作品的用材,是大自然本身的赐予。这种用材,是最自然的东西,它本身就应当具备奇特的自然美。但是,自然本身并不是艺术,它有待于根艺家的发现和加工创造,使之成为高于自然美的人工艺术美。话又说回来,根艺又不同于一般的雕刻品或工艺品,根艺家就应当充分地利用、保留根艺材质本有的自然美,并在此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造。而艺术加工,又应当使人工美与自然美协调地结合、融合起来,成为一个完美的统一整体。这就是我对自然美与人工美在根艺中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总之,“根艺是一门奇巧结合的造型艺术,具有自然美和雕琢美的双重性和自己的语言。”(马驷骥先生语)它应有石破天惊的风格,它应有微妙含蓄的意蕴,它是写意雕刻的友军。根的艺术正在以蓬勃发展的无限生命力,走向更大的繁荣,它的前景是美妙和不可限量的!

罗炳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艺无止境”,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去创作的空间。希望根艺不是小手艺,这门艺术是大艺,既是大众艺术,又是大家艺术、高层艺术。要求未来的作品要有文化内涵,要有民族素质,要有中国特色。希望学会能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带领会员创作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有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地道道的了不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