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11计划”高校。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创办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学校享有“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之盛誉。筚路蓝缕历坎坷,风雨兼程薪火传。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

“三钱”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学校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选课制、三学期制、通识教育等先进的教育制度,并与国家文化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开展了全面合作。

上海大学在英国2015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全亚洲第75名、中国大陆第15位(上海第4),在2015年QS全球顶尖年轻高校排名中名列中国大陆第1位、世界第51-60位。学校设有宝山(校本部)、延长、嘉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建筑面积近120万平方米。现有研究生12051人,全日制本科生22799人,外国留学生4087人。学校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民国时期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共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有“红色学府”之称。上大成立

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大革命时期,上大师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闻名全国,被誉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武有黄埔,文有上大”。

上海大学自创办起,便跻身成为当时的中国一流名校,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慕名而来,甚至还有来自南洋、日本、安南、高丽等地的学生。学校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从1922年秋到1927年春,培育了近两千名人才,并为黄埔军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学输送了一大批学生。 上大校友中有许多重要的国共两党领导人,单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就走出了王稼祥、秦邦宪(博古)、杨尚昆、丁玲、李硕勋、刘华、何秉彝、杨之华、阳翰笙、施蛰存、戴望舒、孔另境、李伯钊、梁披云、匡亚明等;他们中有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有的是名垂千古的革命烈士,有的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的是第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教育家等。在促进学术发展方面,上大师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学术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普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22年春,牧师王理堂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市级革命纪念地,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自任校长。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爆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陈独秀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校长。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办学较为有利,学生自治会接受了中共的意见。经师生代表两次恳请和好友邵力子、杨杏佛等人劝说,于右任为师生代表的殷切恳求所感动,同意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并亲自题写了校牌。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于右任出任校长,邵力子为副校长(当时是中共党员,1924年4月

起任代理校长)。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孙中山任名誉校董,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李石曾、张继、张静江等20余人担任校董。学校下设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社会学系和美术科,另外还附设有中学部和俄文班。学校开设的必修外语有四种:英、德、俄、日,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两门,又附设世界语选修课。学校的目标是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和发展形成新文艺系统,培养社会科学和新文艺方面的干部,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报考上大的学生60%要入读社会学系,该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瞿秋白为社会学系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着重劳动问题、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的研究,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有20多门。上大还设立了特别讲座和各种讲学会,邀请社会名流和著名学者或该校教师做专题讲演。

1923年12月,校评议会通过《上海大学章程》(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根据章程制定了《上海大学章程细则》,对校务方面的重大事宜及各个方面工作作出详细规定。是月,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桢、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校长于右任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又先后聘请蔡和森、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肖楚女、杨贤江、田汉、张太雷、郑振铎、蒋光赤、俞平伯、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胡适、郭沫若、吴玉章、叶圣陶、曹聚仁、周建人等到校任职任教。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大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一千银元。

1924年2月,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29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陕西北路299弄4-12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内有花园、男女宿舍及图书室。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其中有李硕勋(李鹏的父亲)。

1924年3月12日,校行政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推定陈望道、杨荃骏、邓中夏三人编辑《上海大学一览》。5月27日,《上海大学一览》印行出版,张继题写书名;校长于右任为书撰写弁言,盛赞上大“校史虽短,进步则速”。

1924年6月,孙中山亲手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他启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上大教员恽代英、萧楚女、安体诚、高语罕等先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邓中夏、施存统等到黄埔军校作讲演。上大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

1924年8月,蔡和森在社会学系的讲义《社会进化史》由民智书局出版。10月13日,上海大学学生会成立,以“谋学生本身利益并图学校之发展,参与救国运动”为宗旨。

1924年下半年,上大师生通过开办工人夜校培养了一批工人骨干。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党内建立支部一级组织,上海大学是全市第一个建立中共支部的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