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杂志大胆预言—— 未来机器纪元 人类打下手
来源:信息时报 日期:2017-10-23
从1959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问世至今,全球机器人发展已近60年。如今,机器人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愈发密不可分。
最新一期美国《纽约客》杂志的封面漫画,令人深思。漫画大胆预言未来世界:一个胡须拉碴的年轻乞丐举着咖啡杯在未来的纽约曼哈顿街头乞讨,形色匆匆、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他身边走过。终于,有一个机器人表露出了同情心,向他丢了几枚螺母和螺钉。趴在乞讨者身边的比格犬,则满怀讶异和担忧地看着路过的机器狗。
这幅漫画对应的是这一期的封面文章《欢迎来到未来机器人帝国》,文章以植根密歇根州第二大城市大急流城的百年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办公家具制造企业Steelcase为切入点,采访了美国蓝领、机器人研究专家以及企业家,研究机器人化对美国制造业乃至对全球的影响。
作者发现,越来越多原本由人类从事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同时科学家在研发更智能的机器人,企业家在大力推行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化。
文章中提道,“10年前,工业机器人帮助工人完成任务。如今,工人在给机器人打下手”。
机器人的崛起,是把双刃剑。美国工业机器人提高了美国制造业的产能和效率,但同时,许多低技能的工人因此被淘汰,进而加剧了贫富差距。
Steelcase工人
从坐拥笋工到沦为“人肉机器人”
从1972年开始,64岁的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居民威廉·桑迪就在Steelcase工作,他是一名油漆工人。他见证了这家企业这些年的变化。
当年,要成为Steelcase员工可不容易。那时候,工厂经理们都开着豪车、在湖边拥有第二栋房子;公司福利好,甚至会给员工孩子付大学学费。
为了进厂,桑迪光是递交求职信,就得和600人一起排队。
上世纪90年代,Steelcase在美国雇佣了超过1万名工人,在大急流城开了7间厂,制作桌椅、文件柜以及相应的五金配件。从打磨木材、给木料上漆到安装钢铁配件,都由工人们手工完成。如今,Steelcase在密歇根州只剩下两间厂——一间五金厂和一间木家具厂,工人数量加起来不到2000人。
可以说,Steelcase这些年的变迁史,就是美国制造业的历史。
全球最大办公家具制造商百年沉浮
这间公司1912年成立,以防火金属垃圾篓起家。随着经济的繁荣、新兴企业的昌盛,市场上对办公家具的需求越来越高,Steelcase的业务也随之蓬勃发展。
大急流城新闻界干了20年的罗伯·柯克布赖德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大急流城的高中生不会想上大学,而是更希望在Steelcase工厂找到一份工作,“那就像是中了彩票”。
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无数初创公司沦落到拍卖办公家具。办公家具行业萎缩。到2001年,Steelcase的销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开始关掉在大急流城的一些厂,将其业务转移到墨西哥甚至海外。2011年,Steelcase又宣布了一系列的关厂和裁员。
近年来,随着大量美国企业公布创纪录的盈利,办公家具的需求量又暴涨,Steelcase再次迎来了春天。
自动化淘汰大量工人加剧贫富差距
自动化生产线、机械化手臂及可视化台面的普及,规范了工人工作的过程,加快了制造产品的速度、工作的效率,也使得对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少。
有人将这些无需多少岗前培训、只须遵循严格的自动化程序工作的工人称为“人肉机器人”。连钻头都连接着电脑控制的机械臂,工人只需要把机械臂拉到正确的位置,它就会干完接下来的活。
自动化让工人的收入缩水,工厂的岗位减少,也对求职者的吸引力降低了。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戴维·奥特尔等专家指出,这也会加剧贫富差距。
Steelcase的五金厂为了推行自动化,到处寻觅教育程度更高的管理人才,不再像过去一样只要求高中文凭,门槛提高到要有大学学历。那些拥有技术类学位、能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人,以及那些正在企业进行自动化的老板,他们财富增长的潜力巨大。
而那些低技能工人则前途渺茫。今年初,麻省理工经济学家达伦·阿西莫格鲁和波士顿大学专家帕斯卡尔·雷斯特雷波发布了一份报告,两人在研究了1990~2007年的美国本地就业市场后发现,一个领域密集投入工业机器人,会直接导致工作岗位缩减、薪水降低。
在Steelcase,工人现在的工资水平和1987年时差不多。
科学家
研发新型机器人
更敏感、更精细、更能干
但是,以桑迪为代表的工人们还是认为,机器人无法将他们完全取代。在桑迪看来,人类灵巧的双手和灵敏的判断,是无法替代的。他相信,即使在高度自动化的未来,仍然需要人类的经验和智慧。
在实验室里机械的学习
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斯蒂芬妮·泰勒斯在罗德岛创建了“人类机器人实验室”,她一直致力于研发能和人类共同工作、完成复杂任务的机器人,让机器人能够在环境中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感知和操控。
即便是在高度自动化的工厂,打包箱子或是组装小零件的工作,也都是由工人来完成。最灵敏的机器人在面对从未见过的物体时,也只有90%的几率能将它成功组装好,这显然不能达标。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教机器如何处理随机分配的形状不规则物体——具有重大的意义。
技术人员面临的一项挑战是设计“末端执行器”(即机器人机械臂末端像手一样的工具),用不同力度抓住不同形状、大小和材质的物体。更为复杂的是,如何教机器人感知不同的物体,从而理解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也正是泰勒斯目前的工作重点。
在“人类机器人实验室”里,有着笨重红色机械手臂的机器人“温妮”一次又一次地试图从人造雏菊中摘取花瓣,它的使命就是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学习操纵小巧、形状不规则又脆弱的物体。
调整为现实中有市场的能力
机器人“温妮”的能力必须做出调整才能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泰勒斯说:“蓝莓,这就是我的目标。人们不会付钱让我们从雏菊中取下花瓣。但他们会付钱让我们去摘蓝莓。”由于采摘蓝莓和其他农产品需要在烈日下暴晒数小时,美国人越来越抗拒从事这项低技能工作。
能有效捡起蓝莓的机器人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而这些事目前专属于人类。它还可能推动工业机器人前沿领域新的进展——使它们不仅能从箱子里拿出钱包,还能从钱包里抽出信用卡。
“我经常会问:自动化怎样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泰勒斯说,“哪些是人们正在做而机器人可能也会做的事?”
企业家
自动铺砖、无人快递、无人餐厅
大力推动自动化
企业高管们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欧美,自动化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欧洲阿霍德-德尔海兹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零售集团,希望在5年内实现让机器人包揽所有门店的清洁工作。但公司发言人坚称,这样做的目标不是要取代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