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先民在生产中已掌握许多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代,河南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商代,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建筑技术、天文学已处于领先地位,并创造了中国古代 “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冶金技术、打井和水利灌溉技术、农业耕作技术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洛邑(今洛阳),已出现冶铁新技术,比欧洲约早1900年。
汉代是中原地区古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历法、数学家张苍,水利家许杨、王景,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机械工程家杜诗、韩暨等。铁器的应用和水利事业的兴起推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建筑群的布局、木结构、砖石结构技术也已趋于成熟。冶铁的鼓风动力已由人力鼓风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更设计制造出 “水排”,这种水力鼓风机的发明比欧洲约早1200年。南阳人张衡总结 了当时的全部天文学知识,著有《浑天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灵宪》、《灵宪图》和《算罔论》等科学著作;他还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 地动仪,并成功地记录了公元138年在甘肃发生的一次强烈地震。东汉后期的张仲景确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