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古代科技成就及古代科学家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22/12/02 - 00:17
分类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先民在生产中已掌握许多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代,河南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商代,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建筑技术、天文学已处于领先地位,并创造了中国古代 “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冶金技术、打井和水利灌溉技术、农业耕作技术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洛邑(今洛阳),已出现冶铁新技术,比欧洲约早1900年。

汉代是中原地区古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历法、数学家张苍,水利家许杨、王景,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机械工程家杜诗、韩暨等。铁器的应用和水利事业的兴起推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建筑群的布局、木结构、砖石结构技术也已趋于成熟。冶铁的鼓风动力已由人力鼓风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更设计制造出 “水排”,这种水力鼓风机的发明比欧洲约早1200年。南阳人张衡总结 了当时的全部天文学知识,著有《浑天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灵宪》、《灵宪图》和《算罔论》等科学著作;他还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 地动仪,并成功地记录了公元138年在甘肃发生的一次强烈地震。东汉后期的张仲景确立了 “辩证施治” 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医学名著,为后世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被历代医家尊为医圣。张衡和张仲景均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唐代,河南自然科学界最杰出的是魏州昌乐(今南乐)人张遂(史称僧一行),他在天文学、数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中国古代卓越科学家之一。

北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高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除造纸外,其余三项都产生或完善于北宋。北宋建都开封,宋代印刷术高度发展,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现代使用铅字版的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宋代瓷器制造业发达,全国五大名瓷,河南就占有钧瓷、官瓷和汝瓷等三种。河南省的煤炭生产技术,到宋代已经比较系统和完整,发掘出的鹤壁市宋代古煤窑遗址,在建井、巷道布局、支护、提升、照明、通风和排水等方面,已创造出一整套的科学方法。宋代河南的建筑技术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不仅有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而且有著名的理论著作。公元11世纪,河南管城县(今郑州市)人李诫对前人的经验和当时的建筑技术成就进行全面总结,用30余年编著出长达36卷的建筑学巨著—— 《营造法式》,由北宋朝廷颁发全国,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 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河南的科学技术逐渐衰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不多。

16世纪中叶中原地区又升起了一颗科学巨星,沁阳人朱载堉第一个发现并实践了十二平均律原理,震动了当时整个世界,被称为世界音乐之父的巴赫所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根据朱载堉的理论写成的;他还第一个创制了按十二平均律原理发音的乐器—— 弦准;第一个提出舞蹈学一词。并规定了内容大纲,描绘了世界上最早、最详尽的舞谱舞图;第一个在数学上得出求解等比数列的方法,第一个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换算方法;第一个在算盘上进行开方运算。在天文学上他精确计算出回归年度的长度值,测定了北京的地理纬度和地磁偏角;在计量学上他关于律尺和常用尺相互关系、关于古代累黍定尺的方法等研究结论一直影响到今天,朱载堉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

在植物学的研究方面,河南取得重要科技成就的有明代的朱橚和清代的吴其濬。朱橚于公元1406年编著的《救荒本草》,详细记载了414种野生植物的产地、名称、性状、特征、性味及烹调方法,并绘制有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状,被中外学者誉为中国15世纪初期具有科学性的植物学著作。固始县人吴其濬是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状元。他于1847年完成的《植物名实图考》共分38卷,12大类,记载植物达1714种,附图1800余幅,是中国第一部以植物命名的植物学专著,也是收载植物最多的区域植物志,该书把中国的传统植物学发展到了高峰,对中国近代植物学分类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