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种戏曲及其经典、传统剧目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哈哈腔】又名“喝喝腔”、“合儿腔”。流行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清乾隆年间钞印刻本中就有喝喝腔之名,并已在北京城内流行。约在1830年左右,由河北省盐山县传入山东境内的乐陵、无棣、阳信、沾化等地,和当地语言相结合,形成所谓“东调”。流行于河北省清苑、沧州的支派,则称为“西调”。传统剧目有120余出,经常演出的有《双灯记》(赵美蓉观灯)、《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等。也保存了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小过年》、《摔纺车》等。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月琴、板胡、二胡等配合。过去曾用长颈月琴伴奏,这种乐器类似琵琶,颈长、九品,四弦,右手按字,左手弹拨。板式分为头板、二板、三板、四板。句压场、三句撑、五句半等。还有“八句子”(八句娃娃)、“十二句羊子”。句格与柳子戏相同,可以看出它和柳子戏的血缘关系。其《秦琼发丧》一剧,全唱柳子,《金锁记》等剧中也有片段柳子,但用四胡伴奏。 1956年9月,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乐陵县利民剧团演出《夜宿花亭》之后,成立乐陵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目前山东省已无专业剧团,乐陵、无棣等地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一勾勾】 因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音,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故而得名。又称 “四根弦”、“河西柳”、“尼姑讴”。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临邑、齐河、禹城、夏津、高唐、临清及河北省的南部。原为当地流行的花鼓形式,后来采用唱小曲时用的四胡伴奏,并化装登台演唱,逐渐形成戏曲剧种。它和流行在菏泽地区的两夹弦剧种关系密切,但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形成为各有千秋的不同风格。一勾勾受河北梆子的影响颇大。传统剧目有70余出,基本剧目有《隔帘》(梁祝)、《抱牌子》(何文秀私访)、《红灯》(赵美蓉观灯)、《卖孩子》(卖保童)。还有所谓“四大秦”(东秦、西秦、南秦、北秦)、“四大帘”等。艺人们有“学会四大秦,走遍天下不求人;学会四大帘,走遍天下不费难”的说法。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尖板、散板、起板、甩板、平唱等;曲牌有[山坡羊]、[双挂耳]等。伴奏乐器除四胡外,还有板胡、二胡、笛、笙、三弦等。临邑县曾创建专业剧团,参加过省戏曲会演,演出传统剧目《西秦》、现代戏《红梅》。目前临邑、齐河、禹城、平阴等地,仍有业余剧团在农闲时演唱。

【蓝关戏】又名“南官戏”。流行于胶东的莱州和招远县的部分村镇。是在“渔鼓”(“道情”)的基础上,受当地语言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演变而成。过去,每年2月17日,几处蓝关戏业余班社集中到招远李家山会搭台演出, 并常和京剧同台演唱。 传统剧目以《东游记》、《西游记》为主。《东游记》 包括《八仙过海》 、《烧海》,以及《湘子出家》、《湘子还家》等;《西游记》包括《高老庄》、《流沙河》、《隐雾山》等。音乐兼收并蓄,唱腔有高腔、平调、赞子、老调、昆调、说书调等,曲体短小,音调简洁明快。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 “帮腔”(亦称“凑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在伴唱中,时而出现高亢的假声帮腔,时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只用打击乐器,而且是随着剧情的需要,有所增减。唱“高腔”时,全套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唱到 “悲调”时,减去大锣、大钹,只留小伴乐器和演员呼应,伴音也衬托表达低回缠绵的感情。1960年后,掖县曾整理《湘子出家》参加昌潍地区文艺会演;《西游记》中的《罗网洞》一场曾录像保存。现无专业剧团。

【渔鼓戏】又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起源于唐代大真、承天等道曲。清雍正年间,渔鼓流行在沾化县农村,业余爱好者将其搬上舞台化装演出,随着演唱内容和角色行当的不断扩充,逐渐演变为独立剧种。沾化县胡家营的业余剧团演员达60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剧目有《东游记》、《西游记》、《西岐》等。《东游记》中包括《八仙庆寿》、《蓝关渡》、《二度林英》、《三度林英》等。文戏、武戏兼备。唱腔腔尾带“帮腔”。早期为单一帮腔,后来发展为齐声帮腔。主要伴奏乐器为渔鼓,是蒙以猪或羊的护心皮的长竹筒鼓,配以两根扁长的尺形简板。演出规模较大时,用五、六副渔鼓和简板同时伴奏。近年来,增加了三弦、锣、鼓、钹等伴奏乐器,音乐上有所变化。现无职业剧团演出。

【八仙戏】因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神话戏而得名。约在清代中叶,八仙戏就在临淄一带流行。临淄五路口村现存有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八仙戏抄本,有戏8出,第七出《毒敌山》前部有“新续”二字,其他剧目均系早已流传。基本剧目为《东游记》和《西游记》。《西游记》除《毒敌山》外,还有《刘全进瓜》、《洪江口》、《黑风洞》、《隐雾山》、《白云洞》等,共17出。另有一出《离中离》,是本世纪30年代于汉章编写,现已失传。早期演唱时,无管弦乐器伴奏, 后来以笙、 笛和唢呐伴唱,并陆续增加京胡、二胡等乐器。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现存的曲牌有[驻云飞]、[耍孩儿]、[桂枝香]、[混江龙]、[皂罗袍]、[号佛]、[步步紧]、[点绛唇]等。打击乐无固定锣经,常借用灯腔和京剧的锣鼓点,无甚特色。1955年,编排现代戏《两个苫子》,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剧创作会演。1956年,五路口村王家义参加山东省剧目工作会议作了示范演唱,并贡献出所存八仙戏抄本。1978年临淄区文化馆对其进行全面发掘。1986年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将《寻经》一剧录像保留。

【平调】 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低于当地流行的山东梆子(高调梆子),故称平调梆子,通称 “平调”。所敲击的空心低调大型枣木梆,长2尺,重5斤,形如卖油梆,故又称为“大油梆”或“打油梆”。流行地区以菏泽为中心,播及冀、鲁、豫、苏、皖5省的边缘地带。传统剧目有《铡美案》、《栖梧山》 、 《白玉杯》等180出。基本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等。演唱时用大本腔(真声)吐字,二本腔(假声)行腔。甩腔时翻高八度,红脸、黑脸的假声发出 “啊”字音;须生唱时有吸气和呼气两种唱法,发出“讴”字音,统称为“扬腔”。这种声音仅是一个高音的拖长,没有旋律变化。伴奏乐器以大弦、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