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艺品品种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莱芜锡雕发源于莱芜城关王家。1780年,制锡世家王家,根据精锡质地温润、色泽净洁、坚而不顽、适于奏刀的特点,创造性地将雕刻艺术施于锡制品,制出第一批锡雕产品——配套茶、酒具。此后,经过历代努力,雕刻工艺不断提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的古香炉分为3层,下层3龙倒探为腿,龙须为足;中层3龙腾云;上层3龙戏珠为顶。9龙形象逼真,雕饰精美,栩栩欲飞。锡雕的另一代表作是仙鹤蜡台。鼓翅欲飞的仙鹤,单腿亭亭玉立于瑶台之上,另一只抬起的腿爪抓灵芝,鹤颈挺伸,口衔仙草,草尖上高插红烛。当蜡烛点燃时,细烟缭绕,仙鹤似在凌空飞翔。

建国以后,王家当代制锡艺人继承先辈传统工艺,又将镶嵌浮雕艺术运用于锡雕,制成成对盘龙花瓶。在一对高颈大腹花瓶上,两条浮雕云龙倒盘,张牙舞爪,探首相对,两对龙睛,玉嵌铜镶;四条镶铜龙须如雾中走蛇。整个作品精巧玲珑。此外,还有落地台灯、酒餐茶具、鼎鬲角端等。这些作品,有的镶铜嵌玉,有的阴刻阳雕。既有花鸟鱼虫、诗词歌赋,也有人物造型。莱芜锡雕制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成武刻瓷】刻瓷是清代康熙年间源于宫廷的一种清雅别致的工艺美术品。清时宫廷达官贵族,酒余饭后鉴赏品评瓷器成为“雅趣”,不免挥毫在瓷器上题词。为长期保留题跋,他们便找来艺人将其刻于瓷器之上,由此便产生了刻瓷艺术。

刻瓷即以刀代笔,将书画刻制于陶瓷器物之上,具有笔墨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山东刻瓷产品首先由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生产。1976年成武县美术厂派人去青岛学习刻瓷技艺,至1978年,已培养出刻瓷专业技术人员近60名,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刻瓷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生产的数千件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1979年应日本恩巴株式会社邀请以“山东刻瓷展览”名义,在日本大阪展出刻瓷作品200余件,其中最大的花瓶高达1.5米以上,瓷盘直径最大1米多,最小5厘米,博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赏。

刻瓷制作,以素色瓷盘、瓷板、茶具、酒具、印色盒、台灯、瓷瓶等为胎,利用各种特制刀具,经琢磨、凿、钻等工序制作而成。成武县美术厂技艺人员在生产实践中为增强刻瓷的表现力,研究、创出了不少刀法,如平、垂、叠、纵、斜、交叉、复刀刻等,还有铁线刻、阴阳刻,既可雕刻绵密细腻的工笔,也可制作恣肆粗犷的写意,甚至笔墨的浓淡干湿,皴擦点染、顿挫转折,纸上的水渍、笔触等都可表现得酷似真迹,并具有金石古朴典雅之效果,逐步形成了山东刻瓷的独特风格。

【雕画葫芦】山东聊城、烟台等地农民历来有种植葫芦的习惯,并施以雕绘工艺,用其盛药、沽酒、养蝈蝈或作挂件,被视为消灾灭病的吉祥物。聊城尤以阎寺乡一带种植较多。早在本世纪20年代,这里的农民几乎家家都种植二三分地的葫芦,秋后运往盛产蝈蝈的浙江、云南、江西、贵州、陕西、山西等地出售。

聊城雕画葫芦有一细、二细、花葫芦三等类别。一细葫芦用料考究,精雕细刻,图案也较复杂,有“八仙人”、“二龙戏珠”、“四大名旦”、“四出戏”等;二细葫芦用料稍次,雕刻图案以鱼、虫、鸟、兽为主;普通花葫芦遍体着色后刻上菱形方块等简单的图案,正中开个梅花盖即成。1972年后,聊城工艺美术厂的设计人员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平刻为“透刻”,将葫芦切割、组合,由原来的平面图案转向立体造型,创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一类为灯类制品,如“仿古宫灯”,将圆形葫芦着色后,绘上一株傲然挺立的雪松和几片飘洒的雪花,然后做成灯,再选用黄杨木料雕刻成一只展翅的凤凰,衔灯欲飞,人工的造型和葫芦的天然形态混然一体,给人一种和谐深沉、古朴高雅的感觉。另一类案头摆设品,是将葫芦经过特殊工艺处理,使其露出象牙色的皮层,以此为基调进行雕刻,然后在图案上轻施淡彩,配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花边,整个摆件显得金碧辉煌,雍容大方。

【绢花】又名京花。创始于京津一带,据传,绢花来源于“扎花”,唐代玄宗年间,宫廷嫔妃喜以鲜花为头饰,因易枯萎,便以彩绢扎花代替,后流传民间,沿习为绢花。逢年过节,喜庆之日,妇女戴花结朵,成为习俗。专业生产绢花的店铺相继出现。

山东绢花最早产地是济南,济南花店街就是因该地多花店而得名。1934年济南国货商场内即有花店8家,均自产自销,生意兴隆。抗日战争爆发后,花业凋零。建国后,1956年济南、烟台恢复了绢花生产,以民用罩花、头饰花、光荣花为主。1973~1974年,绢花生产又先后发展到青岛、夏津、平原等地。经十几年的发展,山东绢花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81年烟台工艺美术厂的“孔雀”牌绢花、青岛台东工艺品厂的“天女”牌绢花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天女”牌绢花又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绢花以轻、薄、透、挺的绢、真丝绸、电力纺、绉纹缎、上塑漆布(作叶子)、低碳钢丝(用于枝杆)等为原料。经漂白、上浆、下料、染色、成型、串花(粘合)等工序制成。品种按其用途大致可分瓶插、盆景、花篮、胸花、帽花、领花、壁花、光荣花等。花式均模仿大自然中各种花卉的形态、色彩制造。具有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等特点,可置于书桌几案或作头饰。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纺织工业的发展,绢花花色品种又有增加,色彩由原来的单色为主,发展为多色和套色,还大量生产了山花野草,以满足人们冀求返回大自然的愿望和审美要求。做花原料也扩大到平绒、棉绒、麻绒及部分化纤织物,但仍习称绢花。

山东绢花自1973年进入国际市场,至今仍大宗出口。畅销于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联邦德国、新加坡、伊拉克、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完成工业产值1099万元,出口交货915 万元。

【青岛贝雕】贝雕,是以贝壳为原料,利用贝壳形、色、光、纹的天然特点,由艺人们精心设计,经过选料、琢磨、雕刻、酸蚀、成型、组合、上光、装潢等十余道工艺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青岛贝雕最早于1960年由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1963年青岛贝雕工艺品厂建立并开始生产贝雕。当时只能生产较简单的平贴贝雕画,后逐步发展为半浮雕和接近立体浮雕式的工艺品。贝雕艺人吸取传统的国画技法,借鉴牙、玉、石雕的多种技艺,雕、贴、喷、画并用,制出规格、花色多样的贝雕画,不管是花卉、虫鸟、山水,还是人物、静物,均逼真自然、玲珑剔透、维妙维肖。用贝雕画,还可以制成四(或六)扇联屏。目前,除贝雕画外,该厂还可配制各种不同造型的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和建筑、家具、服装上的装饰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青岛贝雕是在发掘和继承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用贝壳磨制成较简单的装饰品。西周时期,将贝壳磨成各种装饰品镶嵌在器物之上,创造了“螺钿” 镶嵌工艺。贝雕即是在 “螺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岛是建国以后最早制作贝雕画的地区。

青岛贝雕画自问世以来,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各种美术展览、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及美、日、英、法等国的博览会。所雕制的巨幅画屏《文成公主进藏图》,长3米,宽2米多,上有84个人物,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形态各异、气氛热烈,生动再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况。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大展鸿图》、《振兴中华》及《洛神》、《七彩绫》等作品,成为人民大会堂、首都国际机场、国际列车及部分驻外使馆的装饰品。青岛贝雕画1978年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1985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目前,青岛贝雕工艺品远销欧、亚、美三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