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
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
1.你知道世界粮食日的由来吗?
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世界性粮食歉收,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全球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供需形势更趋严峻。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为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2.2016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个主题?
2016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
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气温不断升高,与天气相关的灾害也日渐频繁,对农业和粮食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最大的是世界上的贫困人群,其中很多是农民、渔民和牧民。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持续稳步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6亿。为了满足巨大的粮食需求,必须努力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使农业和粮食具有更强的抗灾力、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以可持续方式种植粮食是指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产出。这也意味着通过改进收获、储藏、包装、运输、基础设施、市场机制,以及完善体制和法律框架等举措来减少在零售环节之前的粮食损失。
这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将2016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确定为“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的原因。
3.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是什么时候在什么背景下设立的?
1990年6月15日,北京铁路局临汾铁二小的少先队员们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写信,汇报了他们以“爱惜粮食”为主要内容的主题队会,并建议全国确定“爱惜粮食日”。李鹏总理7月15日复信,肯定了少先队员们的建议,并责成有关部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1991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活动的通知》(中发电〔1991〕5号),决定自1991年起,每年10月在全国开展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爱惜和节约粮食。同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国发〔1991〕47号),确定每年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所在周为全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简称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
国家粮食局一直是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组织者,连续多年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4.2016年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2016年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粮食减损增效”。
当前,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给粮食和农业领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
正在影响粮食安全
1.近130多年来,全球以及我国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自1880年以来的130多年里,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85℃。其中,陆地增温幅度高于海洋,高纬度地区高于中低纬度地区,冬半年高于夏半年。1951~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12℃,几乎是1880年以来的两倍。
我国的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1951~2012年间,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是同期全球的两倍。其中,北方增温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夏季,夜间高于白天。
2.全球变暖对气候造成了哪些影响?
(1)近半个多世纪来,极端事件频繁发生。
全球:高温热浪频繁发生,持续时间更长;强降水(暴雨)频率增加;欧洲南部、非洲西部的干旱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强。
我国:区域性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事件增多;登陆台风偏多偏强;中东部霾日数明显增多。
(2)冰雪量显著减少。
全球:近20年来,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的储冰量持续减少;全球山地冰川退缩,1971~2009年平均每年减少约2260亿吨冰;1979年来,北极海冰范围每10年缩小3.5%~4.1%;1967~2012年,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每10年缩小1.6%。
我国:近60年来,大部分冰川退缩,退缩面积达10%以上;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速。
(3)海平面加速上升。
全球:1901~2010年,海平面上升了0.19米,平均每年上升1.7毫米;近年来上升加速,1993~2010年,平均每年上升3.2毫米。
我国:1980~2012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9毫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有什么影响?
对全球粮食生产:以不利影响为主,已导致小麦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别减产1.9%和1.2%。
对我国粮食生产: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有利影响:气候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气候变暖,由此带来积温上升,尤其是东北地区活动积温明显增加,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低温日数大幅减少。东北粮食主产区热量资源改善对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提高产量非常有利。
1961~1970年(左)和2001~2010年(右)我国东北地区活动积温(≥10℃)分布(℃)
不利影响:
(1)农业气候资源发生明显变化。虽然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明显改善,但全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异增大,特别是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资源明显减少,已经严重威胁粮食生产。
(2)农业气象灾害呈加重趋势。农作物主要生长季的干旱呈加重趋势,全国干旱灾害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全国洪涝与高温热害总体上呈面积增大和危害加重趋势。
(3)农业病虫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病害和虫害的发生面积从1961年到2010年分别增加6.4倍、8.1倍和5.8倍。
(4)土壤中养分的分解速度加快,土壤本身的生产能力同步降低。
4.雾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危害?
雾霾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是不利的。以小麦为例,如果雾霾发生在小麦的冬季生长期,会对小麦的苗期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过程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小麦的苗情发展和安全越冬,延缓苗期发育进程。如果雾霾发生在小麦的开花期则会影响其产量,所以雾霾会对小麦的生长过程产生阻滞作用。
另外,如果雾霾比较严重,则会导致化学物质弥漫在空气中引起污染,危及到食用蔬菜和瓜果的食品安全问题。
5.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将会有什么影响?
我国人口预计在2030年达到15亿左右。为满足新增的2亿人口,需多生产2000亿斤粮食。考虑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粮食总产量减少5%~10%,还需多生产600亿~1000亿斤粮食。按目前的生产水平,需要额外增加相当于1.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
如果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21世纪末,会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年将增加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