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平阳县是浙江省温州市辖县,地处浙南沿海,陆域地处北纬27 °21ˊ-27 °46ˊ和东经120°24′-121°08′之间,陆地面积1051.17平方公里,与苍南县共有海域37200平方公里。与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接壤,县城距温州市区50千米,境内的南麂列岛离台湾基隆140海里。

平阳地质属浙闽太平洋沿海基底隆起带,以火山形成地貌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蜿蜒曲折,丘陵、谷地、平原、河海一应俱全。气候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水丰沛,物产丰富。

平阳是中国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县,设有海关、商检、口岸等涉外机构。

据《史记·东越列传》,驺摇因佐汉“功多其民便附”,乃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至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惧闽越攻击,“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国灭。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以其地为回浦县地,隶会稽郡南部都尉(据《汉书·地理志》)。

东汉光武帝时将原来的闽中地更名章安(《后汉书》及《宋书》另引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属会稽郡东部都尉。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年),分永宁县南面置罗阳县(后改安固县),并在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仍隶会稽郡东部都尉。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以会稽东部都尉设临海郡,罗阳改属之。三国吴孙皓宝鼎三年(268年),改罗阳县为安阳县,领属不变。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安阳县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这是平阳建县前的历史。

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郡设永嘉郡,横阳属之。

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隆庆《平阳县志》云:“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在当时闭塞的条件下,县城不得不偏于东北一隅。

隋唐之际,因战乱频仍,一度撤销县制,并入安固或永嘉,而自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复置。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

宋朝以后,平阳已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至明、清两朝,“邑之盐亭大小屿诸山,向为斥卤者,兹皆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奥焉。至番舶贡琛,往往守风其间。远望海上马鞍、麂山,俨然外屏。是不独两浙咽喉,八闽唇齿,抑又为大洋之门户矣”(乾隆《平阳县志》)。民国以来,一直延续县级建制,并发展为平阳、苍南两大县。

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建县以来平阳县境历经多次小变迁,一次大变迁。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闽、括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起义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巡抚孙原贞奏设泰顺县,因析原归仁乡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区域归泰顺。三十四都因无户口可稽,以其地分隶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县由55都减为51都。清初,郑成功等义军在东海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曾下令“迁界”由尚书苏纳海负责,“撤边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实彻底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残暴政策。平阳副总兵张思达反对当时县令高仪坤依瑞安例内迁五里的主张,坚持内迁十多里,造成“男号女哭,四境相闻”的惨状,田园弃置过半,“所存图里,十仅有四”。

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严正声明政局较前稳定,下令“展界”,一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才恢复原来图籍。只有原属二十四都的南麂诸岛,明时居民因倭寇之乱散入内地,以军籍余额编补,名存实亡。南明时,郑成功曾驻营其地,终清之世,未入版图。

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垦发展,建立乡制。

1952年将瑞平行政村从瑞安凤翔乡划归腾蛟区的龙尾。1953年,又将属瑞安石龙乡的根竹行政村划归腾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麂乡划归成立不久的洞头县管辖,1957年8月,又将其重划归平阳,恢复原貌。1955年秋,国务院决定,将平阳管辖的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霞浦县。宋桥乡的杜山头自然村毗邻瑞安,历史上一半属瑞安,一半属平阳,管理方面诸多不便。经两县有关代表磋商,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于1958年上半年,将该村划归瑞安县仙降区吴桥乡管辖。

平阳原是一个大县,居全省第二位。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瑞安、文成二县之和,而耕地面积则比瑞安、文成、泰顺之和尚超出5万多亩,人口则占温州地区的三分之一。

1980年,浙江省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接受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要求,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开始,将平阳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这是平阳建县以来县境的最大一次变迁。

行政区划

自1981年析置苍南县后,平阳县境内行政区划几经变动。2016年,全县辖昆阳镇、鳌江镇、水头镇、萧江镇、万全镇、麻步镇、腾蛟镇、山门镇、顺溪镇、南雁镇、海西镇、凤卧镇、怀溪镇、南麂镇、闹村乡和青街畲族乡16个乡级行政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阳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县境陆域地处北纬27 °21ˊ-27 °46ˊ和东经120 °24ˊ-121 °08ˊ之间,东临东海,南接苍南,西界文成、泰顺,北连瑞安。陆地面积1051.17平方公里,与苍南县共有海域37200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平阳的地质,属于浙闽太平洋沿海基底隆起带。约6亿年前,在远古代震旦纪时期奠基,其后受古生代诸构造运动的影响,地面逐渐隆起,并出现一系列北东向的内陆山间小盆地。自中生代侏罗纪(约1.4亿万年前)开始火山喷发,至白垩纪末(约7千万年前)停止。南雁荡山即为火山喷发区之一,有人认为南雁矾岩前山上的仰天湖即是古火山口湖;以山门为中心的北港地区系火山断陷盆地,与相邻的矾山、文成等火山盆地同有中生代火山构造的痕迹。火山喷发之大量火山岩覆盖了县境大部分面积,其中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酸性熔岩为主。此后,含二氧化硅成分较多的酸性岩浆仍在继续活动,并形成分布广泛的各种火山岩体和侵入体。直至第三纪(约2.5千万年前)火山作用停止,县境在全面隆起的情况下,侵蚀剥蚀作用增强,形成了第四纪的大面积沉积物。平阳以火山形成地貌为主,其次为沉积地貌,故类型复杂,有中山(1000米以上)、低山(500—1000米)、丘陵(500米以下)、谷地、平原、江河、滩涂、岛礁。南雁荡山脉和鳌江水系贯穿全境,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四周高中间低。沿海由于海岸长期下沉,造成众多岛屿与喇叭形海岸,海岸线蜿蜒曲折,属里亚斯型沉降式海岸。

气候

平阳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宋赵玑在《壁记》一文已有扼要陈述:“温之为州、浙东极处,冬无祁寒、夏无盛暑,而平又居于郡之南界,与闽密迩。故其气候恒燠,春夏之间多雨,地颇卑湿,夏则多风,冬则少霜雪,草木经冬不甚黄落,时有开花发芽者”。总的气候特征是:夏冬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无严寒酷暑,春秋宜人;全年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温暖湿润。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洪涝、干旱、大风、龙卷风、冰雹等。

平阳降雨量,1957-1988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674.3毫米,最多的1973年达2662.3毫米,最少的1967年仅1065毫米。年际差达1597.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