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交友。明朝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指出,交友要分辨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在道义上互相砥砺,有了过错互相规劝,这是畏友;不论在平时还是在情况危急的时候,都可以相处得好,生死关头,也可以作为依靠,这是密友;言语像糖一样可口,东游西逛、形影不离,这是昵友;见利益互相争夺,遇到祸患互相倾轧,这是贼友。
古人很珍视“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的情谊,这个优良传统应该继承。
与“畏友”意思相近,古人还有“诤友”一说。据《辞源》解释,“诤友”就是“能直言规谏的朋友”。《说文·言部》:“诤,止也。从言,争声。”徐锴注:“《孝经》云:‘君有诤臣,不失其天下。’谓能止其失也。”因为谏诤必有争论,则“争声”实亦兼义。《说苑·臣术》:“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说得更为深刻,并足以证“诤”的重要含义。
“谏诤”或“诤谏”虽常连称,但诤是重于谏的。“诤”字通“争”。《荀子·臣道》即作“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诤而不听,竟以身殉,更可以证“诤”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生命。孔子说:“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其实是“诤”,不是“谏”。所以《荀子·臣术》又说:“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古人不但有争友,还有争臣、争子。君有过,臣不争,即为不忠;父有过,子不争,即为不孝。古人谏君,乃至“面折廷争”。包拯因为皇亲国戚张尧佐兼职太多,力谏仁宗,甚至“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曲洧旧闻》卷一),更为人所骇然,所艳称。
当然,听者更要有雅量,从谏如流,闻过即改,相互配合,择善而从。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那么,诤友就是益友,不但要虚心听取,更要主动接近。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