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年度十大健康谣言发布 小龙虾尸体又上榜

renwen 提交于 周六, 2018/12/22 - 02:04
分类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5-12-30

  2015年即将过去,微信团队也发布了今年的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连续多年上榜的“小龙虾以尸体为食”谣言没有悬念地继续保持榜上位置。

  数据显示,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过2100万次,其中1月份谣言最多;健康类谣言则在春节达到全年高峰,其次是暑期。这些谣言均包含了“致癌”“致命”“致死”等危言耸听的词汇。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从选题、语言、信源、立场等四个维度起底了健康类谣言,32.2%该类谣言涉及食品安全,30.8%提到癌症。

  微信团队分析,谣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稍加修改再次传播;标题内容多以耸人听闻和刻意夸大的字眼来博取关注和唤起恐惧,怂恿人们分享转发;正文内容则有经过处理的配图夹杂其中以制造深刻印象。

  四个维度起底健康类谣言

  近期,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对健康养生、疾病类“谣言”进行了四个维度的分析,报告样本选取了今年4月10日至6月5日周举报数排名前100的“谣言”文章共600篇进行分析,其中健康养生、疾病主题谣言为155篇。

  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21695437次。

  全年4个月处理量超60万次,最高是2月份达651289次,次高8月份达624462次。

  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

  1.儿童牛奶饮品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

  2.小龙虾是处理尸体的虫子

  3.WiFi辐射损害健康

  4.植物油做饭可致癌

  5.吃猪血鸭血能除霾

  6.猪肉里长钩虫

  7.地暖有辐射会致病

  8.蒸锅水含亚硝酸盐易致癌

  9.用含氯的自来水蒸煮东西会致癌

  10.喝麦苗汁能治癌

  选题

  ●传统观念:病从口入

  这些谣言声称生病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致癌物的牛奶;含有重金属的小龙虾等。

  ●大杀器:万物皆致癌

  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常见、病因复杂等,成了谣言的大杀器。

  ●反差“萌”:越熟悉、越小的东西越可怕

  在熟悉的环境中、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我们感到安全。而谣言就是要剥离你的安全感,告诉你平时食用、使用时未加思考的东西,突然变成了致命毒药。

  ●科技恐惧论:

  对未知和无法掌控的恐惧。

  语言

  ●满屏皆是标题党

  74%用了感叹式标题:如《不要再吃鸡蛋!一个养鸡场老板女儿带血的忏悔和劝告!!!》;27%用了命令式标题:如《医院开会被偷拍,全中国人民惊呆了,往死里传!》●写作口语化不规范

  文章中感叹号大行其道,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有失中立。“无语”“死定了”“无法忍”“惊呆了”等词语的大量口语的使用,不符合专业写作要求,科学性和严谨性大打折扣。

  ●走煽情路线

  使用“对不起,我们错了”之类语句来煽情,文章结尾还不忘来几句温情的话,如“老朋友将此文分享到朋友圈,很多亲朋好友都会赞美和感激你的!”诱导善心读者转发。

  ●图片和视频

  谣言大量使用图片和视频佐证论点,使用图片视频的一个共同点是:想尽办法恶心你。

  信源

  ●伪专业户

  这些谣言本身含金量不高,难以通过有价值的内容来说服读者。于是,它们采取了频频点明信息源来自专家学者或专业机构等,让读者觉得其文本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关键数据模糊

  这些谣言文章的信息源大都模糊,如“我朋友的父亲有幸参观了肯德基的鸡场”,具体的位置、数据则含糊一笔带过。如果读者没有进一步思索,很可能就会掉入陷阱。

  ●专业术语滥用

  激素催生技术、抗生素、硫化促进剂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是其提升可信度的一大利器。绝大部分普通读者“不明觉厉”。

  立场

  ●一切为了你和家人好

  谣言拼命地想伪装成邻家大妈,语重心长,一边传播恐慌,一边呼吁你为了家人和朋友转发。

  ●上纲上线,站在道德高地,代表正义

  谣言往往会引起争议,于是它们会为自己穿上道德的铠甲。如关于肯德基的谣言文末就高呼:“拒绝洋快餐!”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谣言们通常会细致地描写养殖环境的恶劣境况,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无论动物的悲惨和我们的健康有没有科学的联系,一旦想到我们所吃的东西是如此不快乐,我们似乎也就快乐不起来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