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丁肇中我在寻找暗物质的这5年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19/03/27 - 23:38
分类

诺奖得主丁肇中:我在寻找暗物质的这5年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6-12-23

丁肇中

 

  “我招收团队成员的标准,就是没标准”,近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来到上海,少有地向广州日报记者畅谈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工作生活中的点点趣事,让人近距离了解科学大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人生在世走一遭,总要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理就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那件事。”丁肇中说道。

  近日,80岁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复旦进行了一场有关“AMS实验在国际空间站上五年的最新结果”的专场报告。报告开始前,复旦教学楼202室就陆续有学生排起了队。

  送磁谱仪进太空

  下午2时30分,可容纳400余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没有座位的学生们索性站在礼堂两旁的走廊上。

  半小时后,身穿一袭深蓝色西装、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的丁肇中携其夫人准时走进会场。丁肇中邀请那些在门外的学生们也入场,一时间,整个礼堂几乎挤满了人。但很快所有人都安静了,因为丁肇中的报告开始了。

  报告围绕着AMS实验在国际空间站上五年的最新结果展开,据丁肇中介绍,“AMS,即阿尔法磁谱仪,是建造在太空中的精密高能粒子探测装置,用来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等。”

  这项在1994年看似近乎天方夜谭的实验源于“宇宙大爆炸”学说。时年60岁的丁肇中大胆提出不如将实验建在太空。

  丁肇中回忆道:“当时有很多人反对这项实验,更完全不看好自己。有些人认为这项实验太难,不可能做得出来;还有些人则表示实验毫无意义。”但丁肇中说:我是一个在学术上有点固执的人,不轻易做决定,但一旦认定了一件事,就很难为外界所动摇。

  事实上,他成功了。2011年,丁肇中成功将重达7.5吨的磁谱仪送入太空,并在5年后发布了一系列实验成果。让人们对宇宙线的来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丁肇中笑称当年磁谱仪被送上太空前,自己紧张得连拍照时的表情都是僵硬的。

  “在负责运送磁谱仪上天的航天飞机‘奋进号’发射前,我和所有的工作人员说,让我一个人静静,我要想想有什么被忽视的细节、错误,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一次有任何差错,就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我坐了整整4个小时,没有想出任何纰漏,我说好吧,可以了。”

  这一声“可以了”,至此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知。

  坚持中文诺奖演讲

  当天会后的采访有个细节特别有趣,采访过程中有记者连问了丁肇中两个问题,丁肇中赶忙说道:“能不能一个问题答完了,你再问第二个问题?”这是丁肇中的习惯。回答问题是这样,做实验是这样,会议讨论也是这样。

  他开玩笑戏称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为此,从1994年起,丁肇中便真的只做了这一个项目——AMS实验。

  这当然不是丁肇中唯一的实验。事实上,早在1974年,丁肇中就因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而于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在参加颁奖典礼之前,作为美籍华人本应按惯例用英语演讲的丁肇中特意写了一封信给瑞典皇家科学院,他在信中写道: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我想先用中文发言,再用英语发言。丁肇中因此成为了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第一位用中文演讲的获奖人。

  其实,丁肇中虽然因母亲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意外早产而成为美籍华人,但在他的心中,一直存有一颗中国心。因此,在当天 “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上,作为该奖评奖委员会主席丁肇中仍然执着得先用中文宣读了获奖名单后,才用英语又介绍了一次两位海外获奖者。

  谈起母亲,丁肇中说,“我小时候,日本飞机常不定时‘访问’中国,我们常住在山洞里,读书机会少,我自己那时对上学也不感兴趣。小学时,学校每次考完试都会贴一个布告,用以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等,我永远是倒数第一。但我母亲从不强求,更不会要求我考第一。她总说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孩子应该依照兴趣学习。”

  “我与母亲唯一一次争论是我在美国读大学时,我的导师在我读了一学期后劝我:‘你不适合念机械,你喜欢理科,不如去读物理、数学。’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当时没有计算机,学机械需要手绘图纸,而我确实不会画图纸,所以我就和母亲说我要改读物理。我母亲当时就反对了,她觉得念工科将来找工作容易,而读物理毕业后找工作难。”

  对于如何说服母亲,丁肇中想了想,慢悠悠却无比坚定道,“我告诉她:‘人生在世走一遭,总要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理就是我的兴趣。’”

  对话

  获诺奖应与

  人口成正比

  广州日报:在AMS实验中,有没有中国科学家参与,比例是多少?

  丁肇中:我的团队里有很多中国科学家,我们也与中国高校、研究所合作,比如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我没有计算过具体比例,但是中国科学家在其中确实做了很多贡献。

  广州日报:您招收团队成员有何标准?

  丁肇中:我的标准是没标准,我不看中文凭、学历、成绩,但我会和想要进我团队的人谈话,让对方问我问题。为什么不是我问他们?因为如果是我问他们,就只会把他们问倒,得不到我想要的期望。我通过谈话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想法,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我每次招人之前都会和他们说:你们要把这当作这辈子最重要的事,定得下心才行。因为仪器在天上,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他们一定要真心对这件事感兴趣。当然如果团队里的人离开,我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获得别的好工作,但目前为止,放弃的人很少。

  广州日报:您对将来中国科学家拿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何期许?

  丁肇中:其实中国早期对全球文化的构建有很多贡献,我只能说希望未来中国科学家拿诺贝尔奖的人数与人口成正比。

  记者手记 “不知道”先生

  坊间对丁肇中一直有个评价,说他是著名的“不知道”先生。

  与丁肇中采访过后,记者方知此言不虚。在短短半小时的采访中,凡问及与物理领域不相干的内容,比如社会类、教育类等问题,丁肇中便会一脸抱歉道:“我了解不多,我不知道。”不知为不知是丁肇中一贯的态度,对待问题如是,对待学术亦然。他说:“猜想是无意义的,做实验不能靠猜想。”

  为了不做无意义的事,丁肇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他说:“空间站上的实验与地面上的不同,空间上的实验无时无刻不产生着数据,我们需要随时随地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改进。所以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晚上。”丁肇中的刻苦让其团队里的成员都印象深刻,“丁教授每天早到晚退,做事效率高,精力过人,比如早上刚从中国飞回美国,下午就能继续干活,而且精神抖擞。”

  即便没有具体工作,丁肇中也会一个人待在实验室里想问题,想天上的实验、仪器、数据有没有误差,想其他科学家和自己讨论的理论对不对。丁肇中说:“这样的日子一点也不枯燥、单调,因为我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物理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因为在实验室里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丁肇中免不了疏忽对家人的关心、照顾,也曾遭到家人的抱怨。但有意思的是,丁肇中多次访问中国时都会带上夫人,他在台上演讲,夫人就坐在观众席里第一排默默陪伴。在接受记者采访忘记具体细节时,丁肇中会立即向夫人寻求帮助,两人之间的默契由此可见。这或许也是丁肇中陪伴家人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