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3再掀科幻迷热议 中国科幻片最缺理科生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19/03/27 - 23:40
分类

《星际迷航3》再掀科幻迷热议 中国科幻片最缺理科生

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16-09-05

  备受关注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以下简称《星际迷航3》)2日上映。作为经典的科幻IP,《星际迷航》系列诞生50年,此后衍生出721集电视剧和12部电影以及无数文化产品。此番,《星际迷航3》刚开播又取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首日票房便高达6250万元。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不少网友开始反思: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打造真正的科幻大片,我们已经有《三体》这样成功的科幻小说作为背景,什么时候能实现从文字到影像的飞跃?中国的“硬科幻”电影,到底缺的是题材、市场还是人才?

  缺题材?

  新锐题材受制于票房

  360度球状“回旋”的太空基地约克镇,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太空版速度与激情”,英式幽默的对话和情节……《星际迷航3》上映两天,又成功扩大了“星际迷”的规模。事实上,从早期的《星际迷航》《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到近年的《盗梦空间》《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国外的科幻片近二十年不断刷新着票房的纪录。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影迷能依稀记起的国产科幻电影如《大气层消失》《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近年关注度较高的则仅能数出《长江七号》。而科幻迷们期待已久的电影版《三体》,面世时间一直杳无音信。

  对此,不少影迷认为是“观念”惹的祸。在“知乎”社区论坛上,一位“星际迷”的观点引起了大批网友的共鸣。“稳妥的票房成功大于题材的新锐性。这一观念杀死了很多襁褓中的科幻片剧本。”在许多网友看来,“浮躁风”吹散了许多国产科幻片创作的热情。

  有业内人士分析,“观念”形成的源于市场。当前科幻片在国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受众基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影迷群体仍不占多数。相比于略显深奥晦涩的科幻片,大量的三四线城市居民以及县乡群众更喜欢看“热闹”“轻松”“走心”的作品。

  缺技术?

  没有科学家拍不好科幻片

  另一种声音则归咎为“技术”上的短板,尤其是缺乏具有科学素养的影视人才。

  “当前国内的编剧大多数是文科生,在文理分科的教育体系下,让许多文科出身的编剧缺乏理科的尝试,缺少科幻片的想象力;导演也没有科学的影像概念,怎么能拍出好的科幻作品?”一位资深影评人表示,但他也看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大动作或能打破这一“僵局”。

  从事动画设计行业的“技术控”卢超则提到了制作上的技术难题。他介绍,国外工业设计的水平已经很高,好莱坞科幻电影里的科技设计技师是由其它包括工业、科研行业转行来做电影设计的,“有些道具组装出来真的就能飞、就能用,未来想象世界中机器人的设计都非常工业化。”在他看来,科幻片尤其是“硬科幻”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即便目前国内从道具、拍摄技术到后期的特效制作已有较大提高,但仍未达到能制作出精美科幻大片的水准。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与光年”高峰论坛上,来自果壳网的科幻迷姬少亭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科幻编剧稀缺,这是产业链的问题,不能全部算在编剧身上。像《三体》目前处于搁置状态,这反映了现在中国电影工业链体系的不完备。”不过随着国内美术水平的攀升,以及观影群体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姬少亭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未来仍充满希望。“短时间内没有办法看到好的科幻电影,但是作为‘科幻迷’的从业者,我认为十年之内可以看到非常高质量的国产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