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毒菇种类超10个 尚无“解药”中毒死亡率高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19/06/02 - 23:53
分类
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14-03-05

  近日,广州“回南天”持续阴雨,让进行户外活动的市民打不起精神,但是对于生长在白云山的野蘑菇而言,却是最好的生长时期。近日,“致命白毒伞”蘑菇再次现身白云山,食用1两可致命。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邓旺秋博士介绍,目前白云山上常见毒菇数量超过10种,常见食用菇有6种,但是为了避免误采误食,建议市民最好不采不吃野蘑菇。

  白云山被发现毒菇不下10种

  近日,白云山中部、西部的藜蒴树林附近发现的毒菇“致命白毒伞”,是由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博士研究团队采集所得。“最近‘回南天’空气潮湿,白云山上的蘑菇长势很快,我们在约两平方米面积内,就采集到10多个白毒伞。”李泰辉说。

  邓旺秋说,广东省已被普查到的毒蘑菇超过100种,其中剧毒蘑菇约有8种,而白云山上常见的毒菇数量超过10种,其中多个剧毒蘑菇均在白云山上有所发现。

  邓旺秋说,在温度较高的“回南天”和雨后放晴的“台风天”里,白云山数条主干道两旁便有毒菇出现,而山中隐蔽的小路上,毒菇数量更多。“如果最近广州‘回南天’气温升高,更多的毒菇将会聚集出现,上白云山运动的市民要慎采”。

  李泰辉称,目前白云山上发现的“致命白毒伞”有一个直观的分辨方法——“脚上着靴子,腰间穿短裙”,简言之就是白毒伞根部有一个黑色的肉托,而伞下垂着淡黄的伞须。但是,随着白毒伞菇成熟,伞须会脱落,黑色肉托长于泥里,采集时也容易脱落,不易被人发现。

  “虽然白云山上毒菇数量不少,但是可食用的野菇也很多,不过为了避免误采误食,建议市民最好不采不吃野蘑菇。”邓旺秋说。

  民间土法鉴定毒菇不可取

  记者发现,近年来广州市食安办、市食药监局加强毒菇危害宣传力度,白云山上还竖起毒菇辨识图案宣传牌。然而,这些危险信号并没有完全阻止市民冒险一试。

  粗略统计,仅是在广州白云山上误采食毒菇引起中毒的案例超过5起。据部分地区调查表明,误采食毒菇的中毒者竟然有八成以上都提到自己是采蘑菇的老手。有些市民自以为能“按图索骥”辨别毒菇,而事实证明辨别绝非如此简单。

  不少市民在辨别食菇和毒菇时,使用的是民间土法,比如用银汤勺放入汤中看是否变色,或者将大蒜和蘑菇一起煮,看大蒜是否变黑。邓旺秋说这都是错误的鉴别方法,科学鉴定蘑菇毒素需要规范的仪器进行分析。

  邓旺秋说一旦食后中毒应该快速救治。以“致命白毒伞”为例,这种毒菇毒性强、潜伏期长,一般食用后6小时以上才发病。它的最初表现为胃肠炎,继而会导致肝脏损害,眼睛变黄,一般3-7天为死亡高峰期,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市食安办也提醒市民,由于没有特效解毒药,误食毒菇死亡率极高,发生恶心、腹泻等中毒症状时,首先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到医疗机构救治。同时,建议保留毒蘑菇样品以供医生救治参考。

  ■相关

  白云山常见毒菇

  1.致命白毒伞:剧毒,含有鹅膏毒肽、鬼笔毒肽,中毒类型为肝脏损害型,误食6小时后发病,致死率很高。春季生长于阔叶林地上。

  2.欧氏鹅膏:毒性较强,含有鹅膏毒肽,外貌和毒性类似致命白毒伞。夏秋季节生长于阔叶林地上。

  3.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含有鹅膏毒肽、鬼笔毒肽,外貌和毒性类似“致命白毒伞”。夏秋季节生长于阔叶林地上。

  4.异味鹅膏:毒菌,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地上。

  5.纯黄白鬼伞:据记载有毒,不能采食。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林中地上。

  6.变色龙裸伞:毒菌。被误食后引起头晕、恶心、神志不清等症状。夏秋季节成群生长在竹子的腐木桩上。

  7.黄裙竹荪(杂色竹荪):有微毒,不宜食用。可药用,民间用于治脚气,有解毒、除湿、止痒等功效。夏秋季节生于阔叶林或竹林中地上。

  8.橙黄硬皮马勃:含有微毒,但在有些地区在幼时食用。孢粉有消炎作用。夏秋季于松及阔叶林沙地上群生或单生。

  9.黄疸粉末牛肝菌:毒性较强,误食此毒菌多半小时后发作,引起胃肠炎症状。夏秋季单生于混交林地上。

  10.粗柄白鬼伞:据资料记载有毒,毒素不详。味苦不宜食用。该菌与铅绿褶菌相似。群生或近丛生于林中地上或路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