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9-05-29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安国(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消息,4月27日,1名俄罗斯男子在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游玩后病重身亡,他的妻子也在3天后去世。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有关部门表示,当地可能爆发鼠疫,已“无限期封锁”全省。同时,与两名死者有接触的158人被隔离,还有来自“疫区”的11人也被“无限期隔离”。俄罗斯驻蒙古大使馆证实了有关鼠疫爆发的消息,强调这不是流行病,只是发现一种危险疾病爆发。
蒙古国卫生部门表示,这名俄罗斯男子可能是因为猎杀土拨鼠感染了“鼠疫”。
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有疑问,比如,土拨鼠?就是前段时间被恶搞叫声而红遍表情包界的网红吗?
土拨鼠表情包 图片来源: https://image.baidu.com
再比如,为什么吃土拨鼠会得鼠疫?鼠疫竟然还没灭绝?
是的,鼠疫并没有灭绝。感染鼠疫的可能性,一直在我们身边埋藏着。
历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每一次都是惨剧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叶,全世界共发生过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在6世纪(公元527年~565年),由地中海地区开始扩展,医学史上称“游西第安那瘟疫”,全世界约死亡1亿人。
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辗转流行到17世纪,当时称其为“黑死病”,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该洲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约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因鼠疫死亡,我国当时也有1300万人死亡。
图1.鼠疫大流行时的死亡惨象
(引自搜狗百科和搜狗图片)
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末叶,一直流行到20世纪40年代,波及亚、欧、美、非四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死亡1500万人。
总的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夺走3亿多人的生命,远远超过全球历次战争死亡人口的总和[1]。
是的,鼠疫并没有被消灭
在很多人心中,鼠疫应该和天花一样,早就被消灭了。
其实不然。
20世纪40年代之后,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没再发生,但较小范围的流行从未间断。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都呈不规律的间断性和突然性特点。1994年,在鼠疫静息流行30年后的印度苏拉特又再次发生鼠疫流行,发病876例,死亡54例,导致60万人逃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全球震惊。
据WHO 1988-1997 年统计,全世界有23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25467例,死亡1813例,病死率为7.12 % [1]。
直到现在,我国西北、西南边境省份及周边国家仍存在大片鼠疫疫源地,不时仍会因人们荒野宿营、剥食旱獭等行为导致鼠疫菌感染人类。
可以说,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流行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死亡人数最多、危害最剧烈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国人称为“一号病”。它的传染性极强,临床表现多样,病情严重,病死率特高。(当年令人胆寒的“非典”为乙类传染病。)
这次蒙古国的突发鼠疫事件再敲警钟,提醒人们对鼠疫不可掉以轻心!
鼠疫为什么会恐怖流行?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杆菌,又称鼠疫耶尔森菌(Yersing pestis ,图2 )。
在液体培养基中
在病灶标本中
图2.鼠疫杆菌Yersing pestis
(引自搜狗百科[2])
为什么鼠疫这么可怕?
第一,鼠疫的潜伏期短,发病快。
鼠疫菌通过淋巴结、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会表现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败血症鼠疫3个基本型最险恶。其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肺型甚至仅潜伏数小时便发病。起病后发展极快,由高热寒战、淋巴结肿大化脓、咳嗽血痰、皮肤及各种脏器出血,迅速发展为全身毒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死亡。原发性败血症鼠疫患者甚至在24小时内就死去。
由于病情进展太快,如果未及治疗,肺型和败血型患者死亡率几乎为100%;腺鼠疫病死率为60%~75%,用抗生素治疗后,可降至5%~10%。鼠疫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图3)。
图3.鼠疫患者症状
(引自搜狗百科[2]及搜狗图片)
第二,人对鼠疫普遍高度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除了已接种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愈者,无分男女老少,身体壮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第三,鼠疫杆菌的宿主众多,传播途径广泛。
鼠疫杆菌的主要储存者(即“宿主”)是鼠类(啮齿动物);疫源地内一些食肉类(狐、鼬…)、食虫类(鼩鼱)、有蹄类和鸟类等野生动物,以及猫、狗、羊、驴、骆驼等家畜,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疫鼠而感染,并且都能威胁人类。
鼠疫病人,尤其肺鼠疫病人自身也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因此凡是与鼠疫病人有过接触,甚至进入过该病人活动场所的人,都必须隔离检疫,这就是此次蒙古国发现疫情后立刻隔离那么多人的缘由。
为什么猎食土拨鼠会发生鼠疫?
大家可能觉得,鼠疫都是家鼠传染的。其实不然。
图4 家鼠(图片来源:Veer图库)
鼠疫的根本源头在鼠类,鼠类在动物分类学上称啮齿目(Rodentia),能感染和传播鼠疫的啮齿目动物,全世界有186种,我国有40多种。野鼠是鼠疫杆菌的基础储存库和起始传染源,所以称为“鼠传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为主要储存宿主和次要储存宿主。
主要储存宿主能耐受而长期保存鼠疫菌,形成自然疫源地,其中最主要的是旱獭属(Marmota)和黄鼠属(Spermophilus)。
土拨鼠学名就是旱獭!旱獭与水獭(食肉目)名相近而在系统关系上相差甚远,它与鼠才是真同类。旱獭是典型的地下穴居、草食种类,会挖出大量泥土堆到地面,又吃大量牧草,是草原大害。
旱獭蒙语称“塔尔巴干”,藏语称“哈拉”“曲娃”,汉人俗称“雪猪”、“雪里猫”。体型粗大肥壮,体重可达5~8公斤,肉精味美,以前牧民捕作食用并毛皮用。它憨态可掬(图5),却是鼠疫菌最稳定的储存库,带菌率很高,剥皮取肉过程中很容易感染人。在疫区猎杀食用旱獭,那就好比亲自撬开死神的魔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