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不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妈妈,而你的宝宝呢,似乎又总在一遍遍地试探着你耐心的极限。
当你感到火气马上就要上来时,也许,这里的温柔策略能助你一臂之力。
辛 牧
洋洋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巧宝宝,她有一个4岁的小表姐,叫豆豆。豆豆特别喜欢洋洋,每次小姐俩见面,豆豆都会表现出对小妹妹百般的热情与关心:非要给她梳个小辫子、打打“预防针”……对此,还不会说话、走路的小洋洋只能忍受着一次次的
“折磨”。终于,洋洋1岁半了,会自己走路了,她发现,如果自己不高兴完全可以不去理睬豆豆,如果豆豆还想给自己梳辫子,她就会像个小拳手似的进行自我防卫。
虽说,不论洋洋是用手打、用嘴咬还是捏掐,都无法让喜欢“挑衅”的豆豆马上退却,但洋洋妈妈认为这也算是件好事,至少她的小洋洋已经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了。不过,当听到洋洋反抗小姐姐成功时得意的咯咯笑声,洋洋妈妈却不免有些迷惑;而当她看到洋洋随意乱扔东西,在公园玩时故意去碰撞别的小朋友,从别的孩子手里抢玩具,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咬别的孩子时,洋洋妈妈感到简直是忍无可忍。
为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像个“小暴徒”?这里,语言的使用是很关键的原因。因为当感到愤怒或受到挫折时,这个年龄的孩子更愿意借助“暴力”行为(他们的手脚,包括嘴的动作已经很灵活了),而不习惯于通过语言来宣泄、沟通。当然,性格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一旦冲动起来,精力充沛、外向的孩子比个性温顺柔和的孩子要难于控制自己。而男孩往往比女孩更富攻击性,这其中的原因是很综合的,包括所受教育、成长环境以及荷尔蒙的差异。
最初,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并没有明显的目的性。不满1岁的宝宝有时也会乱打乱咬,比如狠狠地咬一口来表示对妈妈的亲热,但这些行为也许只是偶然的,宝宝并不知道这样做会伤害到别人。然而,等宝宝稍稍再大一点时,你会很清楚地发现,他的进攻性行为已经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了。他知道,当把小朋友撞倒时,他就可以抢到好玩的小汽车;当他咬妈妈的腿时,妈妈就会停止打电话了。这时,父母应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干涉,否则孩子会认为他们的欺霸行为是无所谓的。那么,如何用一种宝宝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疏导,并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导致的后果呢?不妨试一试下面这些温柔而有效的策略:
弱者中心法则
如果看到你的孩子正在欺负别的小朋友,你应该立即介入,去保护受欺负的一方,看看有没有受伤(因为孩子还小,一般不会有严重地伤害)。然后,再蹲下来与欺负人的小家伙面对面,让他注视着你的眼睛,认真而严肃地告诉他:“不许打人,打人会让人受伤。”这种语调态度会让他意识到:大人在非常认真地警告他。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必强迫他认错,因为他还无法理解“对不起”的含义,那样做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是,你应该对受欺负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关心。“豆豆姐姐哭了,你看到她脸上的伤痕了吧?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她不哭呢?”通过这样的关心,可以教导孩子富有同情心,并对别人的感觉作出反应。
跺跺脚唱个生气歌
豆豆要抢洋洋手里的玩具马车,洋洋急了,又哭又叫。这时,妈妈过来安慰洋洋:“妈妈知道你生气了,因为小姐姐拿了你的马车,是不是?你应该生气,来,让我们跺跺脚唱个生气歌。”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洋洋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生气(豆豆抢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马车),告诉她这种感觉是正常的(你应该生气),还帮她找到了发泄愤怒的健康方式(跺跺脚唱个生气歌)。
为了避免宝宝过分冲动,平时就要帮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不!”
“是我的”等一些简单而强有力的词语可以让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让大人关注到他的处境,这样他就不会去伤害别的孩子了。
和平解决之道
当孩子稍微长大一些时,要教他学会用平和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当宝宝眼巴巴地盯着别的孩子吃冰激凌时,让她知道,说声“能让我吃一口吗”,远比去抢夺要奏效。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还很难做到有效地控制住自己,还非常需要大人的帮助,这时,你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带他们去玩别的玩具或游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你会让孩子慢慢地懂得,他们不可能总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不仅对大人,对孩子也一样,体会失望的感觉,并学会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会是一生的财富。
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在父母爱的引导和示范下,都能顺利学会克制自己。也许,这个过程看起来挺漫长,但它最终会过去。相信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你再去回想这段时光时,最令你回味的也许并不是对他们玩耍时鲁莽表现的担心,而是那个容易冲动、精力无穷的孩子带给你的无比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