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闽南(Hokkien),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厦门、漳 州、泉 州、龙岩地区新罗和福建 漳平、福建 大田和尤溪的部分地区。北接福州莆田,南与广东潮汕地区相连,西与江西交界。

在1949年前,闽南人凭借吃苦耐劳、敢于进取的精神在东南亚(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大量创业,涌现了一批的海外富豪。如今近千万闽南华侨、华人在外,闽南成为侨乡地区之一。

闽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民营工业发展尤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现出恒安、达利、安踏、金龙客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闽南总人口约一千余万。闽南指——泉 州——厦 门——漳 州——龙岩地区新罗——福建漳平——福建大田部分和尤溪小部分等地区.。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台 湾,新加坡都有四成的闽南人,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族人和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 语。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福建方言专家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 建人,东南亚、广东人、广西人等外省人、外国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闽南包括的县市有:泉州、安溪县、德化县、晋 江、石狮、南安市、永春县、惠安县、金门县。厦 门、漳 州、龙海、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新罗区、福建 漳平市、福建 大田县 、尤溪县部分地区。

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 语,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泉 州、厦 门、漳州、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并不包括客家地区(客家人为主的汀州府与龙岩地区的新罗区、漳平市没有任何关系,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明代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福建按察分司置宁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漳州府、兴化府、泉州府属漳泉道,漳泉道管辖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历史沿革


  明代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调整 撤销合并为建宁道、福宁道二道,漳州府、兴化府、泉州府属福宁道,福宁道管辖福州、宁德、泉州、莆田、厦门、漳州。新罗区、漳平市该地在清代置 龙岩直隶州,直隶汀漳龙道,道治驻地漳州府。泉州和厦门则是隶属 兴泉永道和兴泉道,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复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驻厦门,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厅(《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6月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州来道属,改道名为兴泉永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三)。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一州:兴化、泉州、永春州,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道台自清朝初期先在莆田(兴化府驻地),雍正中期从莆田移驻泉州,再自泉州移驻厦门。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 国历史上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中原多次发生内乱、战乱、和北方民族的入侵,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另外的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隋唐,由于中原的多次内乱和战乱,大批北方中原汉人入闽,而带来了8-10世纪时隋唐和五代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所谓的“河洛话”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南指--泉 州--厦 门--漳州-龙岩新罗区与漳平等大部分地区.,还可以加上大田县部分和尤溪县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还有一些客家镇、客家村,有很多客家人。泉州的回 族、满族、蒙古族等也会流利的闽南话,比如泉州 百崎回族乡,不在回 族 乡的泉州回 族也会流利的闽南语。

晋朝后期开始 五胡乱华 ,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驱赶黄巢军队,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闽南 语”的基础。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的厦漳泉地区和龙岩地区新罗与福建 漳平、福建 大田等地区。

文化渊源

文化交融形成传统

古城泉州有一种建筑叫“骑楼建筑”。至今包括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这样的建筑格局。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的外墙面具有显著的闽南古建筑特色外,这种骑楼建筑正是源自于泉州华人华侨侨居地的南洋,并成了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建筑外,泉州还有“南音”、“南戏”、“南管”,被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引以为“乡音”。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它正是经由泉州流传到厦门、台 湾以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至今,在台湾、香 港、澳门和泉籍华侨聚居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都有南音社团组织。

泉州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举办“‘海丝’(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文化节以侨乡特有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内外宾朋,许多侨胞特意赶来享用“文化大餐”,领略了“仓官影里三洲路,涨海潮中万国商”的侨乡盛景。在游行的花灯、彩车中,不少东南亚侨胞献演的节目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闽南与东南亚地区在民间信仰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妈祖、关帝、保生大 帝、开漳圣 王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宋元时期产生的妈祖信仰通过数次移民在海峡两 岸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妈祖信仰圈,泉州天后宫妈祖宫庙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东南亚的侨胞前来进香。从福建传播至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妈祖宫庙就有数百座。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的清代祖籍地,现有台湾人口中,清代的祖籍漳州的约占40%;漳州现有台胞4100多人、台属14万人。漳州自古就与台湾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年来,漳州市以此为基础积极深入开展与台湾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据介绍,漳州自明清时期至少有98个姓氏迁移到台湾,他们对台湾的开发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开史料,赴台的漳州名人数不胜数:海澄人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被尊称为“开台王”;漳浦人蓝鼎元提出了许多有效治理台湾的策略措施,是历史上涉台文献最多的学者,被称为“筹台宗匠”;角美人林平侯为开发台北平原做出贡献,他热心台湾公益事业,成为台北著名的“板桥林家”;此外还有“台湾美术开山祖”的诏安人谢琯樵,为抗击外来侵略、满门忠烈的平和“雾峰林家”等。

几百年来,漳州人片帆渡海,筚路蓝缕,不仅为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把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带到台湾并广为传播。台湾与漳州有一样的社会生活实际:一样的民居、一样的饮食、一样的风俗、一样的闽南话。

陈元光是唐代开发漳州的重要人物,对漳州建府起到重大影响,被后人尊为“开漳圣 王”。台湾的开漳圣王陈元 光庙已超过300座。中华台商服务总会会长廖正豪先生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把‘开漳圣王’奉为保护神。”借助丰富的对台资源,漳州市以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品牌为龙头,带动云霄和漳浦 …